
浅谈从胃炎到胃癌
最近,世界顶级肿瘤临床杂志报道:2015年中国癌症总发病429.16万例,总死亡281.42万例,肺癌和胃癌位居全国癌症发病及死亡的前两位。且男性癌症发病率保持稳定(+0.2%),女性癌症发病率显著增加(+2.2%)。而上海市疾控中心近期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属于胃癌高发地区,每年新发病例约为40.5万例,约占全球胃癌新发病例的42.5%;每年死亡病例约为32.5万例,约占全球胃癌死亡病例的45%。
早期胃癌的诊断主要靠精细的胃镜检查,经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后5年存活率可达到95%以上,甚至绝大多数人可以和正常人一样长期生存,但我国目前诊断率仅20-30%左右,大多数胃癌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其5年存活率不足30%,且要接受对身体损伤极大的放疗、化疗,还要面临着随时复发或转移的风险,痛苦不堪。
什么是萎缩性胃炎?
医学上有一个“胃癌三部曲”的说法:胃炎-胃溃疡-胃癌,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更被认为是胃癌的“邻居”。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医学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就像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腺体的萎缩也是老化的一部分。
有的胃病患者做胃镜还查出“肠上皮化生”,这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当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也就是说胃里长出了本该在肠道才有的细胞,正常胃黏膜的分泌功能改变为肠道的吸收功能。由于胃黏膜对吸收的东西无法解毒,天长日久,在部分患者胃内局部形成致癌物质,因此“肠上皮化生”和萎缩性胃炎一起并称胃的癌前病变。近年来,“肠上皮化生”的患者越来越多,已占胃肠病患者的一两成,而且有年轻化趋势,尤其是在精神压力较大的都市白领人群中更明显,这和饮食不规律、压力大等都可能有关。
很多胃炎患者惶恐地询问“胃炎会不会发展到胃癌”。
得了胃炎以后,到底多久可以引起癌变?癌变率有多高?这个问题就像乙肝病毒感染多久可能引起原发性肝癌一样不好回答。胃炎发展到胃癌在多数情况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经历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现更名为“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中晚期胃癌几个过程。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研究表明CAG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每年的癌变率为0.5%-1%。很多人觉得这个比例并不高,但是每200个患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中就有1-2个会变成胃癌,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癌变呢。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的任务就有两大块:1.发现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去除病因及危险因素,保护胃黏膜,延缓其癌变的脚步;2.早期诊断不典型增生和胃癌,尽早进行内镜下治疗,以期达到早期治愈的效果。
本文是王海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