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诊断
乳腺癌早期症状有哪些?
早期乳腺癌通常表现为乳房出现无痛、单发的小肿块,肿块较硬,表面不光滑,边缘不清晰,不易被推动。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橘皮样”变化,或者皮肤凹陷呈“酒涡”状,肿瘤邻近乳头可引起乳头凹陷、扁平、回缩,甚至溢液。也有部分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部分少见乳腺癌会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增厚粗糙等,或乳头瘙痒、灼烧感、乳晕出现湿疹样变化。
腋下淋巴结是乳腺癌早期转移的常见部位。40 岁以上女性无意中发现腋窝下有肿大淋巴结,尤其是有长大趋势者,应提高警惕,及时就诊。
乳腺癌是否一定要有肿块?
乳房肿块是乳腺癌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80%的乳腺癌患者以此为主诉而就诊。然而,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可多种多样,并非一定要有肿块。其他常见临床表现有:
(1)乳头溢液
溢液性质多为血性,少数可出现浆液性或者水样,多为单侧单导管溢液。
(2)佩吉特病(Paget disease,又称湿疹样乳腺癌)
乳头糜烂是佩吉特病的典型症状,常伴乳头瘙痒、烧灼感。早期可见乳头皮肤增厚、变红、粗糙,进而糜烂、脱屑、结痂表现如同皮肤湿疹,进一步发展可形成溃疡,并逐步侵犯乳晕区皮肤,整个乳头可被浸润而消失。60%的病人伴有乳房内肿块,并可引起腋窝淋巴结肿大。
(3)炎性乳癌
原发性炎性乳腺癌的首发症状常为乳房肿大、皮肤发红、变坚实,可伴有疼痛。典型临床表现为全乳弥漫性肿大,乳腺1/3或以上面积皮肤充血、水肿(橘皮征),且充血、水肿区有明显可触及的边界,肿瘤的边界多触诊不清。
(4)隐匿性乳腺癌
隐匿性乳腺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一般是指以腋窝淋巴结转移或其他部位远处转移的乳腺癌,临床体检乳腺未能触及肿块和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X线摄片、超声波检查等)不能决定的乳腺癌。但是,隐匿性乳腺癌又不同于临床体检无肿块性乳腺癌,后者常可通过各种影像学检查发现乳腺内的微小病灶、原位癌等。
(5)临床体检无肿块性乳腺癌
无症状,多为筛查发现,临床体检阴性或局部有增厚感,乳腺X线检查可表现为钙化、结构扭曲、局灶性不对称致密、孤立性导管扩张症等,有时钼靶表现也为阴性。乳腺磁共振检查可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等。
怎样进行乳房自我检查?
超过 20 岁的女性都应学会乳房的自我检查,在月经结束后 3-7 天内,每月一次为宜。方法如下:
(1)站立位,脱去上衣,首先观察双侧乳房的形态,有无大小、形状、位置异常观察皮肤有无皱褶、凹陷、破溃或颜色改变,检查乳头有无破溃、或凹陷、朝向改变,有无溢液或溢血;
(2)然后,身体前倾,一侧手叉腰,用另一侧手掌或指腹循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在乳房表面及腋下轻轻滑动,感知有无硬结或肿块;
(3)再检查乳头,用拇指和食指提起乳头,轻轻挤压,观察是否有液体溢出。切忌用力按压或抓捏乳房。再以同样方法检查对侧乳房。
当出现乳房硬节、肿块、乳头溢液时,应前往医院进一步诊疗。但是,乳房自我检查并不能检查出所有的乳房病变,如深部位肿块、微小肿块很难被检出。
“PET-CT”可以查全身肿瘤,那么早期乳腺癌是否可用此方法检查?
PET-CT是一项目前最先进的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发现早期肿瘤、确定肿瘤分期、检查治疗效果、发现肿瘤复发等,PET-CT可以早期、较准确的诊断许多疑难病例,缩短诊断周期,避免不必要检查,减少住院时间。PET-CT检查肿瘤是从细胞代谢学和解剖学两方面来分析肿瘤,在乳腺癌的临床应用方面,PET-CT可以通过定性及定量的手段,对乳腺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进行诊断,帮助乳腺癌的分期;同时有助于对乳腺癌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评价。对于乳腺癌而言,通常PET-CT的阳性预测值可以高达96%,意味着在排除乳腺炎的条件下,高度提示乳腺癌。简单来讲就是用PET-CT检查乳房,如有乳腺肿瘤,不仅可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数量等解剖学情况,还能确定肿瘤是良性肿瘤还是乳腺癌,因而,对于常规影像学检查或临床检查无明确结论的患者,PET-CT可作为乳腺肿块定性诊断的一个有益的选择。在乳腺癌分期方面,虽然乳腺癌的PET-CT检查在许多国家已纳入医保范围,但新的乳腺癌诊治指南,早期分期并未推荐使用PET-CT,因此PET-CT在早期乳腺癌的诊治方面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检查手段。
女性应怎样进行乳腺癌筛查?钼靶检查是什么?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乳腺癌筛查方法为 X 线(即钼靶检查)和彩超,经济条件较好者也可选择磁共振检查。X 线检查因其本身存在的射线损伤和假阳性率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备受争议,而超声的地位日显重要。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筛查的频率不同,有高危因素者需适当提高筛查频率,高频检查者建议采用彩超或磁共振检查,以减少放射线的摄入。
20-39 岁女性,无高危因素,不建议筛查。40-49岁女性,建议每年 1 次筛查,可与临床体检相结合。50-69 岁女性,建议每 1-2 年 1 次筛查,可与临床体检相结合。70 岁以上女性每 2 年 1 次筛查。
钼钯片适合于哪些人群,是否各种年龄都适合做钼钯片检查?
钼钯片主要适用于女性乳腺癌的常规筛查,有临床症状女性的影像学检查以及有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定期随访。
钼钯检查作为一种筛检手段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由于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平均年龄较轻,因此一般推荐从35岁左右就开始行钼靶检查。每一年到一年半检查一次。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3版)推荐对40~49岁的妇女每年1次钼钯检查;对50~69岁的妇女,每1~2年进行1次钼钯检查,对70岁及以上妇女,每2年进行1次钼钯检查。
乳房钼靶对软组织的细微密度差别分辨率高,可以获得良好的乳腺图像,清晰显示乳腺的腺体、导管、纤维间隔、皮肤、皮下组织、血管结构和病变的肿块、细微钙化等。但由于乳腺X线对年轻女性致密乳腺组织穿透力差,故一般不建议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妇女进行乳腺X线检查。若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妇女,如家族乳腺癌病史、既往乳腺癌史、良性肿瘤及活检史,或者月经初潮13岁以前、第一胎足月生产30岁以后,建议提前开始乳腺钼靶检查。
临床体检发现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的女性,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要行钼钯检查。
乳腺癌患者术后,不论是保乳手术还是乳房切除术,均需要进行每年一次的乳房钼钯检查。
有人说查一滴血,检查肿瘤指标,可以诊断肿瘤,有没有这样做法?
肿瘤的生长、坏死或破坏时可能产生并释放一些特殊成分进入血液,引起血液中这些特殊物质的含量增高,因此临床上通过抽血化验来检测这些特殊成分(即肿瘤标志物),或者根据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用以监测治疗后复发、评价疗效,提醒临床医师采取必要的措施。不同的肿瘤标志物具有一定器官特异性,对判断肿瘤可能的来源有提示作用,如甲胎蛋白与肝癌有关,CA125与卵巢癌,CA15-3对乳腺癌有一定提示作用,提示医生有针对性的进一步检查,及时发现肿瘤,尽早和最大程度挽救患者健康。因此,检测血液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普查、诊断、判断预后和转归、评价治疗疗效和高危人群随访观察等方面都具有一定提示和辅助诊断价值。
但一些正常组织或良性肿瘤以及机体炎症反应也可能产生类似肿瘤的标志物,相反恶性肿瘤的存在也未必一定会引起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因此,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必须结合其他相应检查才能明确,单凭检查血液中肿瘤标志物无法诊断或排除肿瘤。患者不能单凭血液肿瘤标志物报告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或担心自己患肿瘤,必须在专科医生的诊治下正确评估肿瘤血液标志物结果在疾病诊治中的意义。
乳腺癌的诊断过程是怎样的?
乳腺癌的诊断包括影像学诊断、病理诊断、分子诊断。
(1)影像学诊断可通过 X 线、彩超、磁共振等检查来完成,前两者较为常用。当影像资料提示患者乳房上存在肿块,且高度怀疑为癌性肿块时,或是存在异常钙化,就需要病理诊断来确诊;
(2)病理诊断是指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的方法,取一小块病灶组织,在显微镜下诊断是否存在癌细胞、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分级程度,此步骤为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
(3)确认存在癌细胞后,还需要查找癌细胞表面的分子标志物,对癌细胞进行分门别类,指导医生更好的进行针对性治疗,这一步骤即为分子诊断。目前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的分子标志物,包括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或 CerbB-2)。
另外,血清中肿瘤标记物的水平可以辅助诊断。如:癌胚抗原(CEA)、肿瘤抗原 125(CA125)、肿瘤抗原 153(CA153)。所以医生会抽血检验这些标记物的水平,协助诊断。在后期治疗过程中及复查过程中,你可能需要多次抽血检验它们的水平,因为它们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应治疗的效果、病情有无复发。
穿刺活检有什么价值,穿刺活检会引起肿瘤的扩散吗?
目前乳腺癌的辅助诊断方法很多,包括物理体检、乳腺钼靶摄片、B超、核磁共振、乳腺导管内窥镜等等,但最终的确诊仍然要依靠组织病理学诊断。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是获得病理诊断最常用的手段,包括穿刺活检和手术活检两种方法。穿刺活检在乳腺癌诊断中运用相当广泛。与手术活检相比,穿刺活检对正常组织的破坏少,基本不残留疤痕,操作过程中只需要局部麻醉,且费用也相对低廉。而穿刺活检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使一部分乳腺良性病变的患者免去了不必要的手术。
目前没有任何可靠的研究证据表明,穿刺活检手术会造成肿瘤的扩散。而医生在穿刺前会设计好穿刺点。以确保穿刺点和针道包括在未来手术的切除范围内。所以乳腺的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而可靠的诊断方法,完全不必担心它会造成肿瘤的扩散。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