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遗尿
据统计,遗尿症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体格发育基本无区别,但一些患儿的语言发育较迟缓。遗尿症可严重损害患儿的身心健康,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空想与幻觉等心理异常,进而使体质下降,易患心脏、内分泌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本病如延续至成年,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和生活,最终导致人格障碍。因此,了解小儿遗尿症的病因及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小儿遗尿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遗尿,是一种夜间无意识的排尿现象,俗称尿床。但应注意不能把小儿遗尿和遗尿症混为一谈,小儿在3岁以内由于脑功能发育不全,对排尿的自控能力较差;学龄儿童也常因紧张疲劳等因素,偶尔遗尿,均不属于病理现象。而小儿遗尿症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符合以下3个条件方可考虑诊断:①患儿年龄≥5岁;②睡眠状态下不自主排尿≥2次/周;③睡眠状态下不自主排尿现象持续>6个月,无明显的病理生理反应和其他不适症状伴随。
为了明确患儿遗尿的病因,常需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尿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其中膀胱B超检查非常重要。重点要注意下列疾病:①泌尿系统疾病,如包茎、包皮过长、泌尿系统感染等,除病史、体检外,应做尿常规或尿培养,必要时做静脉肾盂造影。②神经系统疾病,如隐型脊柱裂、脊髓损伤、癫痫、大脑发育不全等,这些疾病各有其特点及神经症状和体征,一般诊断不难,可做局部X线照片确定。③其他,如糖尿病、尿崩症,由于多尿而遗尿;蛲虫病局部刺激,便秘等也会引起遗尿。
小儿遗尿症的预防和治疗
小儿遗尿症属多因素疾病,很难对每个个体确切地判断其具体病因。由于小儿遗尿症任何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均欠佳,且每种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故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遗尿报警器 通过将尿湿感应器放在床单上,当孩子尿湿时,警铃即报警唤醒孩子排尽余尿并清洁床单,通过这样反复训练使孩子最终能感受到尿意而自觉醒来排尿。此方法使用方便,安全有效,有效率在70%——80%。
膀胱功能训练 一般小儿的膀胱可容纳尿液300 mL左右,白天应多鼓励孩子多饮水,有意识地使膀胱多储尿,当每次尿液达350 mL以上,患儿的膀胱便具备了一定的储存尿液功能,然后再训练孩子排尿中途停止再排尿,以训练膀胱括约肌的功能,达到令患儿可以自己控制排尿的目的。此方法较适用于夜间多次尿床或白天尿湿的患者。
药物治疗 精氨酸加压素于1960年合成,已成功地用于治疗小儿夜间遗尿,它是通过浓缩尿液和减少尿液的产生达到治疗目的。用法:0.1——0.2 mg(效果欠佳时可渐增到0.4 mg)每晚睡前半小时口服,服药前1小时及服药后不宜喝水及饮料,以免引起水潴留。总疗程3——6个月。用药6周后无效者可视为无效,无需继续服用。
本文是孙志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