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椎间孔镜术后的常见问题解析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当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炙手可热的一种微创手术。其借助天然解剖间隙建立微创工作通道,内镜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对腰椎骨结构及软组织破坏极小,术后恢复极快,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脊柱微创手术”。我院脊柱外科是浙江省内率先开展该技术的单位之一,目前在滕红林主任的带领下已完成该类手术超过400台,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椎间孔镜手术作为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腰椎手术区别较大,因此不少患者在术后会存在较多的疑问,这里将就一些主要问题做一个大致的归纳解析。
一、术后多少时间下床
传统的腰椎开放手术一般术后至少2-3天才可以下床活动,且在术后3-4周内绝大多数时间都应卧床休息,不少患者在椎间孔镜术后依然不敢早期下床,甚至惧怕翻身。实际上,由于椎间孔镜手术对腰椎稳定性结构的破坏极小,一般我们建议术后当晚就可以下床活动,自行上厕所,但也仍需要腰围的保护,腰围的保护一般持续到术后一月即可,过长时间的佩戴腰围反而会导致腰肌退化。下图为腰椎术后经典的侧卧位下床法,有助于保护腰椎。
二、术后多少时间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
这是很多患者特别关心的问题,因为很多人喜欢微创手术也正是因为它可以尽快让人们返回正常的生活或工作。实际上,这是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对“正常生活”的理解和要求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具体病情,椎间盘突出和破坏的严重程度不一样,恢复的过程也不一样。因此这里就绝大多数恢复过程顺利的患者提供一个参考。由于人体纤维瘢痕形成的时间大概是创伤后20天左右,因此,我们一般建议在术后1月左右恢复“正常的生活”。
三、术后疼痛基本缓解,为什么还一直有麻木?
许多患者在椎间孔镜术后即刻,腰腿痛就可以获得缓解,但是麻木症状可能不会这么快缓解,这往往见于一些病程较长的患者,实际上这也是感觉神经纤维恢复的过程的基本特点。一般在术后服用营养神经药物以及适当肢体功能锻炼,大多数患者亦能在3个月到半年内逐渐恢复。
四、术后症状反复
有不少患者在椎间孔镜术后的头几天感觉“脱胎换骨”,然而再过几天或几周又会有点“打回原形”的感觉。实际上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椎间盘突出的复发。大多数患者继续适当的使用抗炎止痛的药物又能逐渐缓解。这可能是由于术后神经根周围炎症的反跳性加重引起的,因为术后椎间盘纤维环一定是破的,必然会有间盘内组织液渗入椎管内,导致神经周围再次出现化学成分变化,产生炎症。
五、关于复发
这也是患者们极为关注和担忧的事情。我们在术前跟患者谈话时喜欢将椎间孔镜手术形容为“补轮胎”,修补的轮胎继续使用自然有再次“爆胎”的风险,这显然也是要取决于“轮胎”的使用时间和强度。就一般而言,椎间盘突出在较短时间内再次复发的几率一般要小于5%,而且多数再次复发的患者仍可以继续采用椎间孔镜手术。
六、术后如何进行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也是椎间孔镜术后比较重要的内容,他可以比较快的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并适应日常的生活节奏,同时继续坚持锻炼也可以加强腰背肌力量,减少复发的几率。锻炼方法包括直腿抬高、五点式、飞燕式等,具体可参考本微信公众号专门关于康复锻炼的内容。一般而言患者应结合自身症状恢复情况循序渐进的采用进行康复锻炼,避免过度锻炼,导致症状复发。
七、术后影像学复查怎么仍然报告椎间盘突出?
一般术后早期行腰椎CT或MRI检查仍然会显示“突出”,但这一般实际上是椎间盘摘除后遗留的“空间填充”。一些人也称之为“影像学滞后现象”,特别是一些突出较大的患者。随着局部椎间盘组织的重构,一般在术后3月-半年复查,往往这些“突出”就消失了。
一.门诊安排
新院:门诊2号楼1楼B10诊室
周一全天:滕红林(主任医师)
周二全天:王靖(副主任医师)
周三上午:朱旻宇(主治医师);周三下午:王宇(主治医师)
周四全天:李驰(主治医师)
周五上午:周洋(住院医师);周五下午:黄克伦(住院医师)
名医馆:新院5号楼1楼
周二下午:滕红林(主任医师)
老院:门诊楼7楼10、11号诊室
周五上午:滕红林(主任医师);周五下午:王靖(副主任医师)
二.门诊预约
网上预约: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官网----“网上预约”—“选择专科”—“外科里选脊柱外科或骨科”—“查看医生名字”--按照页面提示进行预约;(或者“选择医生”--输入医生名字预约)
电话预约:拨打114按6,或12580按3,找“脊柱外科”医生
现场预约:服务中心、各楼层服务站或自助服务机(可现场求助导医进行操作)
诊室预约:医生工作站直接预约下一次复诊时间
手机APP预约:下载“温医一院(大众版)”APP,点击手机预约—外科—骨科或者脊柱外科—查找医生名字(标有红色专病字样)—预约时间—输入患者名字及联系电话—收到预约成功短信提示—按照提示的时间地点就诊
三.住院部地址
新院3号住院楼9楼391“脊柱外科、脊柱微创(内镜)中心”病区
本文系滕红林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滕红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