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如何防治
张健 张明亮主编
《眼病防治大盘点》
2.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如何防治
本病是指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感染。它是一种严重的世界性致盲眼病,其发病率和致盲率均占角膜病首位,是病毒性角膜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为单侧发病,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病。治疗较为困难,有复发倾向。依其病变形态的不同,又分别命名为树枝状角膜炎、地图状角膜炎、盘状角膜炎。
本病主要是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所致,偶尔2型也可以致病。原发性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常发生于幼儿,其病毒在三叉神经节内长期潜伏。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角膜也可作为病毒的潜伏源地。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如发热、感冒、月经期、角膜外伤、全身或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药后,便可发病。免疫因素尤其是细胞免疫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分为原发性感染和复发性感染。原发性感染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小儿,主要表现为全身发热和耳前淋巴结肿痛,唇部和皮肤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眼部可表现为眼睑皮肤疱疹、急性滤泡性结膜炎、膜性结膜炎、点状或树枝状角膜炎等,甚至可发生角膜基质炎和葡萄膜炎。临床上以复发性感染最为常见,根据病变深浅而有不同的表现。轻者眼内有异物感、畏光、流泪、视物模糊,重者眼内刺痛、灼热、畏光、热泪频流、视力障碍。初起时角膜表面出现细小颗粒状小疱,呈点状、线状或星状排列。小疱破溃后即相互融合成线条状溃疡,溃疡连接融合成沟状,并向两端发展,形成树枝状角膜炎。荧光素染色呈典型的树枝状形态。病损区角膜知觉减退,持续一至数周后,病灶修复,遗留薄翳。若病情进展,向周围或深层扩展,形成地图状角膜炎或盘状角膜炎,严重者可并发虹膜睫状体炎。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前房积脓、继发青光眼。角膜深层可有新生血管长入,愈后可形成致密白斑,严重影响视力。反复发作者可引起坏死性角膜基质炎,甚至角膜穿孔。
治疗:局部可应用滴眼剂、眼膏,常用的抗病毒滴眼剂有0.1%更昔洛韦、0.1%阿昔洛韦、0.1%碘苷、1%三氟胸腺嘧啶或0.05%安西他滨滴眼剂。晚上涂用0.1%更昔洛韦、3%阿昔洛韦或0.5%碘苷眼膏。更昔洛韦合并高浓度干扰素有较好疗效。并可酌情选用抗生素眼药,以防继发性细菌感染。激素:树枝状和地图状角膜溃疡禁用糖皮质激素,否则可导致感染扩散。对于盘状角膜炎,可在滴用足量抗病毒滴眼剂的同时加用激素滴眼或结膜下注射,但应在医生的严密观察下使用,并及时减少浓度和频率。增强免疫功能药:转移因子0.5单位结膜下注射,同时耳前淋巴结注射0.5单位,1~2天后重复注射。干扰素滴眼、结膜下注射等免疫增强治疗对控制病情和防止复发非常重要。散瞳:病变范围较广而深者,尤其有虹膜睫状体炎时,应充分散瞳。全身治疗:可口服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5次/日,每次200mg,连服1~2周。或使用干扰素或聚肌胞,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风热壅盛所致,治宜祛风清热,方用银翘荆防汤(《张怀安眼科临经验集》)加减:金银花20g,连翘10g,荆芥10g,防风10g,板蓝根20g,蒲公英20g,黄芩10g,柴胡10g,薄荷6g(后下),桔梗10g,甘草6g。头痛者,加羌活10g,白芷10g,以祛风止痛。若肝胆湿热,治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10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黄10g,车前子10g(包煎),川木通10g,柴胡10g,紫花地丁10g,板蓝根10g,蒲公英10g,甘草5g。若畏光流泪者,加羌活10g,荆芥10g,防风10g,以祛风止泪;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服),以通腑泻热;病灶色黄,团聚一片者,加金银花10g,蒲公英10g,千里光10g,以清热解毒。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后期多阴虚津伤,治宜滋阴退翳,方用滋阴退翳明目汤(《中西医眼科临证备要》)加减:生地黄15g,玄参15g,青葙子15g(包煎),石决明15g(先煎),当归10g,谷精草10g,刺蒺藜10g,车前子10g(包煎),防风10g,木贼6g,蝉蜕6g,黄连3g,甘草5g。眼内充血消退者,去黄连,加蛇蜕3g(包煎),以退翳明目。
患者应注意增强体质,避免感冒发热及过度疲劳。在星点状及树枝状角膜炎阶段采取得力治疗措施,以预防病变向深层发展。禁用皮质类固醇。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食物为宜,少食辛辣炙煿等刺激性食物。
本文是张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