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容小觑的疾病
一、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当腿部肌肉内静脉或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形成血块时,便出现了静脉血栓(DVT)。通常情况下,血液凝固时对人体有帮助的,它能堵住伤口,以防止出血过多带来的生命危险。然而,有时这种血块的形成过程(也叫凝血)会被不恰当地激发,在不需要止血的时候于静脉管内形成和血块。常见的,易造成此类情况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肿瘤、制动、肥胖、吸烟、怀孕、家族史、药物影响等。
二、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什么症状呢?
大部分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隐匿性,并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发生有症状性的深静脉血栓, 可表现为如下症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患肢体突然肿胀、发硬、疼痛、触觉异常(活动后加重, 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伴压痛)下肢单侧(或双侧,多为左下肢)、臀部、下腹或外生 殖器水肿皮温升高等。
三、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常有什么危害?
1、肺栓塞
无论是何种诱因,深静脉血栓都能变得足够的大,像水坝一样挡住血流,导致肿胀的典型症状以及疼痛。但是这不是最糟的,部分或全部血凝块可能脱离他原来形成的部位并随血流经过心脏 流到肺部,阻塞肺部的血管,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形成一直可能致命的疾病,称为“肺栓塞(PE)”。
“肺栓塞(PE)”是能致命的,因此对于PE的症状有所警惕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症状包括:气短、胸痛、咳血及心跳加速。研究表明,近50%的近端深静脉血栓(DVT)进展为PE,79%肺栓塞患者合并下肢DVT。这也是为什么快速有效的治疗深静(DVT)显得那么重要,因为这样您将得到针对DVT 和PE 复发的有力保护。
2、血栓后综合征(PTS)
DVT 慢性期可发生PTS,发病率为20%~50%。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
四、下肢深静脉血栓如何治疗?
早期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的部分等; 长期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和其他治疗(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和物理治疗)。 无论是早期还是长期治疗,抗凝始终是 DVT 治疗的基础。
抗凝治疗可以在早期有效抑制血栓形成,有利于血栓自溶和官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 发生率和病死率;根据《中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不同DVT发生情况,抗凝疗程也不同,但是至少需要进行3个月的抗凝治疗(临床需结合多方因素考虑,具体请谨遵医嘱)。
DVT 患者需长期抗凝等治疗以防止血栓蔓延和(或)血栓复发。具体准确的抗凝治疗方案需要由由资质的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而制定,这里仅以科普的形式介绍常用的两个方案供以参考
1.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
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特指新研发上市的口服Ⅹa因子和Ⅱa直接抑制剂,前者包括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度沙班等,后者有达比加群。这两类药物都是针对单个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抗凝作用不依赖于抗凝血酶,口服起效快,相对于华法林半衰期较短,具有良好的剂效关系,与食物和药物之间很少相互作用。
而目前市面上,利伐沙班是目前使用比较多,适应症最多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它仅作用于Xa 因子单一的作用靶点,口服、安全、简便。 表现为起效快(2~4 小时)、无需常规的调整剂量、较少的食 物药物相互作用、无需常规监测 INR 等优点,为目前抗凝治疗提供一个较优越的抗凝方案。美国FDA最新声明:利伐沙班诗取代华法林安全且有效的新选择,且ESC 2016最新公布:美国REVISIT-US研究证实,利伐沙班诗目前唯一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出血复合事件的新型口服抗凝药。
2.华法林
华发林在1940s 年代开始应用,可以抑制维生素K 参与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在肝脏的合 成,具有抗凝作用,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给药 5—7 日后起效。但是由于作用靶点较多, 治疗窗窄,凡是可以影响影响维生素 k 含量的食物和药物都与华法林存在相互作用,因此需要定 期抽血,以严格控制 INR 值在 2‐3 之间。
五、温馨提示
1、关于抗凝药物我应该注意什么?
抗凝药物可稀释血液,进而防止形成危险的血栓为确保更好防治血栓,必须严格按照医嘱,不能擅自停药或者漏服、增减剂量在任何手术或者侵入性操作之前告知医生您正在服药的抗凝药物
2、我什么时候应该寻求医生建议?
抗凝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反应,如果您有异常的出血风险,在咨询医生之前,不得擅自开始服药抗凝药物。如果您有以下任何出血症状或体征,请立即告知医生:
# 疼痛
# 肿胀或不适
# 头痛、头晕或虚弱
# 异常的瘀伤、鼻出血、牙龈出血、止血时间很长的伤口
# 月经血量异常增多或阴道异常出血
# 尿液呈淡粉色或棕色,粪便呈红色或者黑色
# 咳血,呕血或咖啡样呕吐物
如果您已经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症状或者正在进行治疗,请务必根据医生意见按时复诊。
本文是钱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