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丹麦欧登塞医院见闻
今年5月,我有幸前往丹麦欧登塞医院交流学习。怀着对童话世界的向往,以及对丹麦王国高福利、高税收,免费医疗的好奇,我开始为期3月的欧登塞医院学习之旅。
欧登赛医院开放床位1006张,年住院病人14000人次,门诊量61000人次,医生900人,护士4500人,是丹麦除首都哥本哈根大学医院外的第二大医院。医院环境舒适,有200年历史的旧式建筑,有新建的数座15层高的住院大楼,两者和谐共处。医院内部整洁温馨,有病人活动室及家属活动室,病人活动室内有各式各样帮助患者康复的器械。但吸引我的并不是这些硬件设施,而是其和谐、专业、人性化的氛围,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尊重知识,尊重生命的理念。以下我就把这些做为关键词向大家逐一介绍我在欧登塞医院的见闻。
和谐。首先是医患关系和谐。这里所有的患者都是预约病人,医院有专门的巴士从各地将患者免费接到医院,一名医生一个上午大约诊治12个病人,预约单上写的就诊时间是每个患者20分钟。医生待患者如同朋友一般,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详细地询问病情,解释诊断要经历的过程之后,开始对病人进行检查。血压测量,心肺听诊是例行的项目,耳鼻喉科头颈外科也不例外。检查的器械十分完备,门诊就有高频B超,纤维喉镜,电子胃镜,动态喉镜等等。如果是需要手术的患者,医生会详细解释手术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关并发症医生只需要在病历中记录即可,并不需要患者签名。病人也充分相信医生,从不询问谁将为他主刀手术,也并不需要了解医生是否具有主刀手术的资质,因为他们认为这里的每一位医生都是很专业的。我曾经询问有关医疗投诉的问题,欧登塞医院的医护人员几乎异口同声告诉你:很少,少数需要特定服务而医院又无法提供才会投诉。当然,手术操作难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一旦发生,医生也不用担心,医院及保险公司会协助赔付。其次,医护关系和谐,这里年轻护士少,多数护士都有10年以上工龄,经验丰富,各项工作均与医生配合默契。由于医护协作多年,业务配合熟练,自然关系和谐。还有科室主任与下属关系和谐,各科都有成熟可行的操作规范,大家遵照执行,科室运行顺利。科主任管理上所耗费的时间并不多,和国内一样,更多的是参加各种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以至于手术时间都很少。但这并不减少大家对他的尊重,这里的科室主任,更象是一位可敬的家长。
专业。欧登赛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有3个耳科教授,2个鼻科教授,4个头颈科教授。各自负责自己的领域,门诊护士会把不同领域的病人预约给不同专业的教授,诊断完成后需要手术的病人再由手术室护士预约手术时间。手术室的护士和麻醉师也是长期固定于该科室的,特别是麻醉师,由于耳鼻喉头颈外科麻醉比较复杂,气道管理非常重要,所以相对固定的麻醉师与临床医师的配合更默契,有利于减少麻醉并发症。即使遇到放疗后插管困难的病人他们也很从容。耳鼻喉器械种类繁多,长期工作在该科室的护士驾轻就熟,手术执行起来非常顺利。在欧登赛医院期间,该科有一个急症手术的处理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患者是一个晚期口底癌侵犯下颌骨的病人,行口底癌根治及带腓骨的腓肠肌游离皮瓣修复重建口底下颌骨的手术。手术后第4天出现口腔出血。医生查房前病房的护士就已发现病情,并及时通知手术医生。我随手术医生检查病人,发现是游离皮瓣坏死出血。手术医生当即决定再次手术,患者很理解,根本不需要繁杂的解释疏通及术前签字的程序。紧接着,病房的护士就忙开了,补液,输送病人,联系手术,有条不紊。时间正值早上手术最多的时候,但由于手术室,麻醉师和护士都属于本科室,对这一并发症的处理也很熟悉,很快将正常手术推后,对急症病人实施了全麻,仅仅半小时,手术医生就可以上台手术了。手术清理坏死皮瓣,所幸骨质未出现坏死,因而再次实施了局部皮瓣修复。患者很快就完成二次手术返回病房。为什么能如此迅速处理临床中常见的危机,并避免患者由于时间延误导致的病情加重?也许有很多因素,工作人员的协作,运输的方便,病人的配合等等,但我更愿意归结为医疗团队的专业,首先护士发现的及时,医生对病情判断的准确,长期从事该专业的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师对疾病的理解,准备器械及麻醉的熟练,工作协调上的便利。正因为有了专业的,程序化的操作,病人得以迅速解除危机,及早康复。
人性化。小孩的家长是可以陪伴小孩进手术室的,但需要穿手术衣,准备麻醉时须离开。家长也很配合。手术室也准备了一些玩具给小孩,连盖的被子也不是冰冷的白色,而是印着各种小孩喜欢的图案。如果是局麻手术,护士除了协助手术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的和患者聊天,以分散其对手术的恐惧和疼痛。出现轻微的疼痛,手术医生会立即停下手术,增加局部麻醉的深度,然后再开始手术。而实际上全麻的手术居多,即使喉癌的活检手术,也是全麻下进行,而在国内,绝大多数是局麻纤维喉镜下进行的。病房的护士及助理人员很多,每次去查房,发现护士更多的职责不是打针,而是陪伴在患者床边,进行各种各样的护理,包括帮助大手术术后的患者及早起床活动,对进食不便的患者喂食,对重病号的擦身,拍背,吸痰及护理各种管道等等,每个病床对面都有一个小白板,记录着患者每天的体重变化及有无特殊情况,有时还写上几句对患者的祝福,整个病房显得温馨和舒适。人性化的管理也体现在对医护人员的管理,这里的医护人员每年除双休日外还有约7周的假期,平时的工作同样是繁忙的,但休假却是雷打不动的。科室间的协作很好,会不定期的请相关科室的教授到科内讲课,每天早交班前固定的节目就是到相关专业影像科里读片,有影像科医生主持,读片过程中医生和影像科医生会有讨论和交流。每个高级医生都有独立的办公室,手术之余可以在办公室里查资料,上网,阅读文献等等。低年资医生则有公共办公室,独立电脑,可以上网,网络和医院图书馆及病人管理系统是联网的。手术室里有咖啡间,免费提供咖啡和面包,供手术间隙的医护人员休息和享用。
尊重知识,尊重生命。医生培养的周期很长,要成为一个耳鼻喉头颈外科医生,大约需要14年时间,按正常的年龄算,成为一名专科医生的年龄大约是33岁。这其中包括6年半的大学教育,1年半的实习阶段,其余时间在国内不同的大医院轮转,还有半年的社区医生的训练。而要成为高级医生,顺利的话要40岁左右。漫长的医学教育时间实际上给了医生一个充分的训练,医学科学同时也是一个经验科学,一线临床工作的锻炼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要条件。因此,这里的高级医生基本上都经验丰富,能够独立处理各种医疗工作。但相比之下,同年龄的年轻医生水平要比国内差,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的年轻医生还处于医学教育阶段,获得实际操作的机会还不多,但当他们成为专科医生时,则有厚积薄发之势。漫长的医学教育显示了对生命的重视,但它的实行还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这里的医学生的薪酬与医生一样的,虽然此时他们还并不属于哪个医院。医学生在整个教育期间要经过两次挑选,第一次是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喜好,经过考试后选择一个专科领域,第二次则是选择工作的医院。和国内一样,医院也在选择他们,他们有个专科协会,每年大约选择2个医生成为耳鼻喉头颈外科专科医生。而医院也有类似的委员会来挑选医生,这个委员会还包括护士。除了要有严格的医学教育外,医生在诊治病人还有各种各样高科技的医疗器械和电子设备,包括神经监测仪、皮瓣监测仪、以及各种显微镜,放大镜等等。各种器械一方面有助于手术的安全,而另一方面也使得医生在手术时过度依赖监测仪器。但无论如何,从确保病人安全的出发点,这是有利的,毕竟医疗安全在我们的诊疗过程中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丹麦实行的是高税收、高福利、免费医疗,医生收入约50%要用来交税,而国家用于医疗的投入约占GDP的8% ,这一点从源头上保证了医疗活动的高质量。但这并不是医疗全部,和谐,专业,人性化的管理,以及尊重知识,尊重生命的理念更值得学习。我们国家人口多,发展不平衡,医疗投入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在短期内也较难改变。但我觉得做为一名医生,有责任及义务从力所能及的范围去关心病人,体贴病人,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去解决患者的痛楚,塑造尊重生命的氛围。为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出一份力。与其消极等待,不如积极创造,这是我的一点感受。
本文是罗小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