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瘢痕
一、瘢痕的形成机制
瘢痕是个体组织创伤修复后的必然产物,其形成机理尚不清楚,目前认为病理性瘢痕是一种创伤后组织纤维异常增生性疾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胶原大量形成,导致细胞外基质(JKL)中胶原过度沉积所致。
如下图1所示,创伤愈合过程,在各种细胞因子的参与下,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沉积,最终瘢痕形成,创面愈合,因此更好的了解瘢痕形成的过程,可以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瘢痕。
图1:瘢痕的形成过程
如下图2所示,瘢痕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人种、年龄、部位、切口的张力及创面的深度都会影响瘢痕的形成。有色人种易瘢痕形成,胸骨前、上背部和上臂、耳垂等是瘢痕疙瘩好发部位,伤口张力大、感染等易致瘢痕增生。
图2:瘢痕的形成原因
瘢痕可以从形态学和组织学分类,组织学分为表浅性瘢痕、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瘢痕疙瘩;形态学分为线性瘢痕、蹼状瘢痕、凹陷性瘢痕、桥状瘢痕。如图3所示各种组织学分类的瘢痕形态特征。
图3:各种组织学分类的瘢痕形态特征
什么是瘢痕,瘢痕的形成机制是什么,瘢痕可以预防吗?瘢痕可以完全消除吗? | |
(一)瘢痕治疗原则
在瘢痕的治疗过程中,早期的预防胜于后期的治疗,应尽量消除引起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各种因素,尽早促进伤口的一期愈合,如需治疗,应待瘢痕组织完全成熟后进行,但在某些特殊部位如关节部位的瘢痕挛缩、瘢痕所致的睑外翻畸形、双手的功能畸形等应尽早修复。
(二)各种瘢痕治疗的适应证
表浅性瘢痕损伤一般累及表皮或真皮浅层,局部平坦、柔软,表面粗糙有时有色素改变或边界不清楚,不需治疗。
萎缩性瘢痕损伤达皮肤全层及皮下脂肪组织,瘢痕硬、平坦或稍高于皮肤,与深部粘连,色红,易破溃(恶变),常需手术治疗。
增生性瘢痕损伤达真皮深层,局部高出皮肤,局部增厚发硬,色红自觉瘙痒,常需手术治疗。
瘢痕疙瘩个体差异大,瘢痕硬、高于皮肤、超出原损伤部位呈持续生长(像蟹足样向周围浸润生长),局部瘙痒,需综合治疗。
(三)瘢痕的治疗方法
瘢痕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等。
1.手术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瘢痕的手术治疗常用一下几种方法:Z改形、五瓣成形、切除植皮、扩张器的应用、局部皮瓣转移、游离皮瓣和磨削等。
如图4所示,Z改形及四瓣法、五瓣法常用于腋窝、虎口的蹼状瘢痕,瘢痕及周围皮肤松动性好,可以通过动员周围的皮肤来达到修复的目的。
图4:Z改形、四瓣、五瓣成形
对于一些较大的瘢痕,常需切除后植皮修复,如图5所示,其缺点是供区亦遗留瘢痕,皮片色泽、质地与周围组织差别较大。
图5:手术切除+植皮
扩张器的应用(如图6)避免了植皮所致的供区瘢痕,通过持续的扩张正常皮肤,可以提供瘢痕周围多量的皮肤组织来覆盖瘢痕切除后的创面,但扩展器需两期手术,且有扩张器手术的各种并发症,如血肿、感染、扩张器外露等。
图6:扩张器植入
对于某些特殊部位的瘢痕切除后创面,可以应用局部皮瓣修复,如图7为阴阜部瘢痕切换后为腹壁导状皮瓣覆盖。
图7:局部皮瓣转移修复
对于瘢痕疙瘩,手术治疗应非常慎重,必须辅以其他治疗,否则复发率高,图8中所示为耳垂瘢痕疙瘩切除辅以两次放疗,效果满意。
图8:瘢痕疙瘩切除+放疗
2.非手术治疗
瘢痕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亦很多,有加压治疗、硅凝胶治疗、放射治疗、激光治疗、药物治疗、冷冻治疗、A-型肉毒素治疗等。
加压应该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早期瘢痕的方法,其在70年代较为流行。创面愈合后即开始应用;压力保持在不影响肢体远端血运和患者可耐受的程度以内,通常压力控制在3.3~4.0kPa(25~30mmHg);每天加压,一般连续加压3~6个月,每天加压解除时间<30min。终止压迫的标准为瘢痕变平,色泽变浅、变白。
在加压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瘢痕表面皮肤是否有水疱及创面,如有皮损,应在治愈后再实施压迫治疗;治疗时需内衬海绵、棉垫,特别要注意凹陷部位,以免造成磨损或压力不均匀;关节部位固定的同时还应注意功能锻炼;治疗过程中应维持足够压力,及时进行调整。
从预防与治疗的角度看,硅胶膜开始应用的最佳时机为伤口愈合后半个月左右,而在伤后半年内使用效果最佳。但只要病变区仍处于活动期,贴用硅胶膜仍然有效。使用硅胶膜时要求严密与病损面贴附,每天贴附时间越长越好,连续治疗至少2~3个月以上才可产生疗效。
放疗常用于瘢痕疙瘩或小范围的肥厚性瘢痕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据报道,疗效达65~99%。其原理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殖和胶原合成。临床上常用X线和β射线,X线在穿透组织后其能量是递减的,且穿透较深;而β射线有一个高峰平顶后能量锐减,仅作用于瘢痕组织,因此应首选β射线。治疗时机在术后1周内开始进行,最好是术后即开始,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红斑、水疱、萎缩、角化过度、色素改变、毛细血管扩张等。
二氧化碳激光和脉冲染料激光被用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适用于面积在20cm2以下较局限的瘢痕,若瘢痕面积过大,则创面中央难以完全上皮化,治疗后瘢痕易复发。与其他方法相比,没有明显优势,且复发率可达到约50%。激光束能封闭0.5mm的小血管和神经末梢,引起周围组织微小的坏死。
药物治疗瘢痕的各种药物主要有激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CCB)、抗增殖剂、干扰素、维生素A酸类、免疫制剂。激素是目前临床工作中主要的一种治疗药物,其通过影响基因转录,下调成纤维细胞以及抑制细胞外基质产生作用,其中类固醇可以防止瘢痕过度增生,抑制搔痒和瘢痕挛缩。皮质激素类临床上常用制剂是去炎松,又名曲安奈德,原理是通过使成纤维细胞(FB)的mRNA下调,阻止FB增殖,并抑制FB的胶原合成与其它细胞外基质产生,同时可减轻炎症反应。去炎松A每次用量以10~40mg/ml为宜,分多点注入瘢痕组织内,每周一次,4~8周为一疗程,只适用于小范围处于增生期的病理性瘢痕,特别适用于瘢痕疙瘩,大面积的病变不宜采用。副作用包括局部皮肤萎缩,皮肤色素减退或脱色,毛细血管扩张,乃至皮肤坏死、溃疡形成等;全身反应可能出现高血压,骨质疏松,消化道溃疡等。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