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赵扬 人已读
我国肺癌发病已呈现出早期化、年轻化、女性化、腺癌化、多源化的新常态。针对这一态势,公众应及时更新防治理念,走出认识误区,提高早诊早治意识,了解现代精准治疗模式,争取巧治除患,实现长期生存。
52岁的刘女士是一位高中老师,平时无不良嗜好,最近体检却发现肺部有一个9毫米大小的“磨玻璃影结节”。多家医院均没有最终确诊,刘女士还是决定接受手术。在我院采用电视胸腔镜技术,在胸壁上打开了3个1.5厘米左右的小口,切除病灶,并做了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的取样活检。病理化验证实,刘女士患了原位肺腺癌,淋巴结没有转移,属于早期。由于采用微创技术,刘女士术后第5天即出院,3周后开始正常上班。手术后不需要放化疗等任何治疗。
近年来,类似的肺癌病例越来越多,这与传统概念上的肺癌病人以高龄老人居多、吸烟男性居多、晚期病人居多、鳞癌居多等形成了鲜明对比。与之对应的是诊疗理念、方法和疗效的新常态,即将胸部低剂量CT检查纳入查体项目,放宽低剂量CT普查的年龄和性别限制,以及早发现早期微小肺癌;提高医生和病人对肺内小结节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一旦高度可疑,及时采用微创诊断和治疗措施。早期肺癌疗效很好,且不需要进一步放化疗,如同切除良性病灶一样,大多不会对余生造成麻烦。
患者现在存在两种误区:
一是发现小肺癌后,惧怕开胸手术或抱着侥幸心态,按炎症等长期观察,以至于随访期间发生扩散转移,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对于早期发现的肺部结节不妨“小题大做”,一旦发现须立即就诊,因为其中约半数为恶性肿瘤。目前,可判断其良恶的方法包括CT、PET、CT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手术或观察随访五种。外科手术是诊断肺部孤立性小结节良恶性的“终极方法”,并能够同期对早期的非小细胞肺癌进行根治性的手术治疗。然而,选择手术作为诊断策略时必须权衡明确病理诊断及进一步治疗所带来的获益和手术风险。
二是小肺癌切除后的患者不需要任何后续治疗,但患者出院后经人一劝就改变态度,到处看“专家”,常年吃中药西药,甚至把工作辞掉,长期在家“养病”,身体反倒越来越差了。这时我们反倒需要“大题小做”,放松心态,乐观生活。充分了解早期肺癌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彻底甩掉思想包袱。
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普及最新癌症防治知识,关注和注意纠正癌症患者心态,帮助患者自信、乐观地生活依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是赵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6-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