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_好大夫在线
1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患沟通

房颤是“缓”病,但应“急”治

发表者:刘旭 人已读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也就是说心脏跳的节律、频率都不正常了。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人群患病率接近1%,按此计算,中国的房颤患者高达1300万。这种常见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脑中风的发生率。

“当人们一开始有房颤的时候,往往不重视它,因为发作的时候比较难受,但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而且普通民众对于房颤的危害性并不太了解,它并不像某些心脏疾病会让人晕厥或猝死,房颤只能说是一个‘温柔杀手’,它的危害是一点点加剧的,慢慢地来损害你的健康。这种常见疾病,可导致中风,心功能减退,以及生活质量下降。”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旭和房颤打了二十多年交道,他深知这一疾病的危害。自1998年10月在全国率先开展房颤的导管消融起,他所带领的胸科医院团队共为一万八千余例房颤患者成功进行了导管消融治疗,其数量居全国第一。

“有位患者5年前确诊为阵发性房颤,就诊时我建议他赶紧实施导管消融术,但是他没有听,现在房颤已转为持续性,而且还新发现了肺动脉高压,所以我只能告诉他,没有办法了,只有继续用药物维持着吧。”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旭教授遗憾地说道。“房颤总体来说是个缓病,一般不会立刻致命,但是如果拖到持续性房颤或者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就会错失治疗的良机乃至致命。”

“我们希望患者能够在房颤的早期发现,最好在阵发性房颤开始往持续性房颤发展的时候,比如一月发作一次的时候就采取导管消融治疗。”刘旭教授告诉笔者,房颤作为“缓病”,可以允许患者有一定的犹豫期,先尝试着采用药物治疗。“但我一定会跟他们把病情讲清楚的。”刘旭教授强调说,他会告诉患者,房颤也许相当长一段时期都不带来难受的感觉,或者发作时候症状较轻,病人觉得可以耐受,但是疾病始终存在。这个疾病是进展性的,它一定会越来越重。阵发性房颤的病人由于病情比较局限,所以导管消融的成功率高,不易复发,而如果有患者不把房颤当一回事,也许3-5年后,就不能再实行手术了。

能有机会做手术还是好的,曾经有一对老年夫妇,老太太是拄着拐棍来的,她在不久前中风了。“当人们一开始有房颤的时候,往往不重视它,因为发作的时候比较难受,但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而且普通民众对于房颤的危害性并不太了解,它并不像某些心脏疾病会让人晕厥或猝死,这种在电影电视里时有表现。房颤只能说是一个‘温柔杀手’,它的危害是一点点加剧的,慢慢地来损害你的健康。这种常见疾病,可导致中风,心功能减退,以及生活质量下降。我碰到不少患者是在中风了之后,迫切地想要来进行治疗,但中风这个结果是不可逆的,此时再来治疗房颤,意义不大,所以我很坦诚地向那对老夫妻说明了情况。其实要知道,如果她早点来,完全有机会治好房颤,中风也可能不会发作,我真的为她感到非常惋惜。”

发起来很难受,忍忍就过去了。”拖延治疗的患者会对刘旭表达当时的心态。房颤发作的时候确实能忍过去,而且有的时候患者发现忍了几次之后,症状减轻了,他们会侥幸地以为房颤好转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房颤患者在阵发性阶段,发病时心跳一会快,一会慢,症状十分明显。当这些患者的房颤从阵发转变为持续性房颤时,因患者对这个情况的长期耐受和持续性房颤时心跳相对缓慢,所以患者自己感觉好了,但其实当阵发房颤转为持续性房房颤时,说明病情加重,更需要及时治疗。”刘旭在临床中碰到不少令他感到惋惜的拖延病情的病例,不过他也欣喜地看到,随着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技术不断发展,治疗效果越来越显著,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这一治疗方式。

“很多人听到要做手术就会觉得有顾虑,会担心害怕有什么风险,其实消融手术是一个微创手术,术中会出现生命危险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一。房颤导管消融手术,就是通过静脉穿刺的方法,送进一根直径只有3—4毫米的管子(心导管),进入心脏房颤的病灶部位,消融和祛除房颤病灶。你所看到的这个活动的黑影,正是在清除病灶。等到清除完毕之后,再把这根心导管从穿刺的部位撤出体外,进行局部止血。体外是看不到任何疤痕的,整个手术时间只有一到一个半小时,患者的痛苦并不大。”

手术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患者是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手术。为了消解患者的担心和顾虑,在手术前,刘旭都会耐心地告知患者:“等会在手术中有任何的痛苦和难受,你都可以和我们沟通,我们会马上来处理这个问题。”患者在消融手术中较常表达的不舒服是感到一种烧灼感,就像是一下子喝下一杯开水的感觉。这时刘旭就会解释说:“对,在这个特定的部位会有这种感觉,它会持续一两分钟,很快就会过去的,你稍微忍耐一下。”人的恐惧往往来自于对未来的未知和不确定,当刘旭这样解释了之后,患者一般都会安定下来。

刘旭说:“我要好好把消融手术的原理和步骤介绍清楚,可以让大家有更多了解,打消对手术的顾虑。”在临床工作中,刘旭常常碰到一些患者,在三四年前因为房颤来就诊时,由于害怕疼痛,害怕手术而只是采用了药物治疗,可是后来房颤发作得越来越厉害,只能再次到刘旭处来就诊,只是这时疾病已经变得更为严重了,手术难度也加大了。

前几个月,有一个患者因为冠心病来看刘旭的门诊,他问刘旭:“刘医生,你还记得我吗?”刘旭一看,这就是他十多年前的病人,就是最早一批接受消融手术治疗的房颤患者。“我记得他的,当时他一直在炒股票,可是房颤发作得很频繁,有好几次都在证券所晕倒了。由于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他决定让我给他用新方法进行治疗,后来效果很好,过了十多年,我才第一次见到他(指没有复发来就诊),而且看的并不是房颤而是冠心病。” 刘旭教授指出。做了18年房颤的研究和治疗,刘教授最开心的时候,是见到几年前治疗的老病人前来复诊。在他心目中,房颤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事情。

“目前,国内针对房颤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两种方式,心内科医生普遍采用的是导管消融术,通过对病灶的控制和肺静脉电隔离来治疗房颤已经成为房颤治疗的首选方案,且结合压力监测技术、腔内超声技术、以及高精密度标测技术,使手术成功率有了极大的突破,成功率高达80%以上。”刘旭教授指出。

“我个人觉得治疗也要适可而止。”刘旭教授最新的研究就在这里。“就像一扇窗,上面落满了灰尘,已经看不清楚外面了。你要每一个死角都擦干净一定会花很多时间和功夫,而如果需要达到‘看清楚外面’的目的,其实只要擦几个关键的地方就可以了。”

刘旭教授和他的团队发现,对于房颤的病灶,如果只把几个主要的关键点搞定,其余的病灶则无法诱发房颤,手术效果和完全清除一样。但是手术时间会节约一半。“我们团队之前一台导管消融术时间约在3小时,现在1.5个小时即可完成。”时间短了,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降低了,对患者的生活影响也很小。刘旭认为,在保证治疗效果的情况下,追求更好更安全的方法是医生的责任。

“刘教授,您给我做了手术以后,我感觉非常好。现在我爸爸也希望做,麻烦您帮他看看是否能尽量手术。”一位50出头的男性患者给刘教授的手机发来短信。他是专程慕名前来找刘旭教授做导管消融治疗的,同时带来了他的父母。一家三口在2009年被确诊为房颤,但是一直采用药物控制,下不了决心做导管消融。这次是因为动不动就胸闷、气喘,实在受不了了,才来就诊的。目前,患者父亲的治疗已在安排。“我发现搭伴来我这里看病的人特别多,有的是一家三口,有的是兄弟姐妹,还有的是好朋友。”刘旭教授告诉笔者,房颤这种疾病,不会立即致命,所以很多人会选择“能拖则拖”, 直到拖不下去了或者遇到一个偶然的契机,马上决定前往医院进行治疗。“就像这一家三口,一开始是阵发性的房颤,后来拖成了持续性房颤才来看,还有的同学或者同事,是因为偶尔在聚会时候发现彼此都不敢喝酒,问起原因才发现彼此有同样的疾病,所以约着一起来。”刘旭教授说道。能搭伴来找刘旭教授的病人,其实对房颤这一疾病和自身的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已经被房颤反复折磨。但是让他们慕名来到刘旭教授诊室的,除了了解,还有对他的认可和信任。刘教授认为,这份认可和信任对医生而言,非常重要。

刘旭教授指出:“房颤在3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是0.2%,目前研究发现房颤的六大诱因,其中年龄因素是最重要的。年纪越大,房颤的发病率越高。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心肌疾病以及家族遗传的人都是房颤的“目标对象”。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比一般人高多了,而血栓栓塞,尤其是左心房血栓脱落后会引起脑梗塞,这类情况比高血压导致的脑梗塞面积更大,致残的程度更重,致死的风险更高。特别是患者出现高血压合并房颤,这种风险绝不容小觑。”

“房颤的疾病特点决定了患者往往能有时间充分了解疾病,并且通过详细地比较,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但是,也不能拖太久。”刘旭认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房颤也应该纳入慢病管理的范畴。刘旭告诉笔者,欧美国家的房颤患者抗凝率达到70-80%,而我国只有12%,房颤治疗任重而道远。

刘旭 上海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医务工作者(2012-2014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大优秀博导;上海银蛇奖提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自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累计完成各种心律失常介入手术2.5万例,其中房颤导管消融手术15000例(万);连续8年房颤导管消融数量居亚太地区首位和世界前列。


本文是刘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