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毒品”滥用及其所致精神障碍的特点和防治
一、毒品的概念
毒品是指出于非医疗目的反复连续使用能够产生依赖性(既成瘾性)的药品。七届全国人大在第十七会议上通过的《关于禁毒的决定》指出:“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
所谓新型毒品是相对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人工合成的精神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一类药品(毒品)。鸦片、海洛因等麻醉药品主要是罂粟等毒品原植物再加工得到的的半合成类毒品,而新型毒品大部分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合成类毒品,所以新型毒品又名“实验室毒品”、“化学合成毒品”。同时,因为“新型毒品”的滥用多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假日毒品”
二、毒品的社会危害
毒品的危害可以用“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十二个概括。
(一)毒品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不同的毒品摄入体内,都有各自的毒副反应及产生戒断症状,对健康形成直接而严重的损害,甚至吸毒过量以至死亡。此外,由于毒品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的影响,滥用毒品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长期吸毒精神萎靡,形销骨立,吸毒者难以忍受毒瘾发作的巨大的痛苦,往往采取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的方式摆脱毒瘾的发作。
(二)毒品问题诱发其他违法犯罪,破坏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吸毒和犯罪是一对孪生兄弟。吸毒者在耗尽个人和家庭钱财后就会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进行以贩并吸、贪污、诈骗、盗窃、抢劫、凶杀等犯罪活动。吸毒者为获毒资往往置道德、法律于不顾,越轨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生命与社会治安。
(三)毒品问题渗透和腐蚀政权机构,加剧腐败现象:
(四)毒品问题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吸毒者丧失工作能力与正常生活,对吸毒者各种医疗费用,辑毒、戒毒力量的投入,药物滥用防治工作的开展,这些都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如今,吸毒成为社会痼疾,在全世界蔓延,人类社会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社会包袱。
(五)毁灭家庭 吸毒的费用是个“无底洞”,普遍的工资收入根本不能满足吸毒的需要。即使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只能维持一时。因为毒瘾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结果只能是吸得一贫如洗、倾家荡产。很多吸毒者为满足毒瘾不惜遗弃老人、出卖子女,甚至肋近妻女卖淫以获取毒资,直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六)贻害后代 吸毒对后代贻害无穷。或是母婴垂直传播成为艾滋病受害者,或是一出生就染上了毒瘾成为小小的“瘾君子”,有的成为吸毒父母亲毒瘾发作时的发泄的对象。
三、新型毒品滥用相关障碍的症状表现
由于吸食新型毒品(麻果、冰毒、k粉等)会严重损害人体组织器官功能,形成难以逆转的病变。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冰毒和摇头丸等可以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的损害作用,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现急慢性精神障碍。研究表明,82%的苯丙胺滥用者即使停止滥用8年至12年,仍然有一些精神病症状,乃至精神分裂,一遇刺激便会发作。吸食苯丙胺类型毒品还可以产生其他损害,如,可以导致吸毒者全身骨骼肌痉挛、肌溶解,出现恶性高热、死亡或对肾功能造成严重损害等。
正如上所述,新型毒品会对人体各器官系统产生严重损害,尤以神经精神损害为甚。其所致的精神障碍包括被害妄想,被跟踪,被监视,被窃听,嫉妒妄想及幻听等类精神分裂症状。部分病人在病态思维支配下产生冲动伤人,自伤自杀等暴力行为,给家庭、社会、及滥用者本人构成严重威胁。另外,该疾病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乎所有病人均否认自己有病,拒绝接受治疗,所以这一类病人需要在封闭的住院环境进行系统治疗。
四、新型毒品相关障碍的治疗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防止酿成严重后果的最有效措施
药物治疗多为对症处理,需同时进行行为矫正及心理社会干预为治疗原则,以达到预防复吸的目的。理想治疗结果应是彻底戒除对“新毒”的依赖;另外,防止复吸(发),促进使用者社会功能恢复仍是治疗的重要目标。
“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具体治疗:
1、将患者置于安静的环境,减少环境刺激,给予充分安慰、支持,减轻因幻觉、妄想所导致的紧张和行为紊乱。
药物对症治疗: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处理相应精神症状。
2、心理、社会治疗:尽管心理社会干预常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有益于使滥用者获得身心全面康复,并为最终回归社会和预防复吸奠定基础。包括认知治疗、集体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
3、预防复吸:基于认知治疗方法,帮助病人增加自控能力以避免复吸。基本的方法为:讨论对滥用与戒除苯丙胺类兴奋剂的矛盾心理;找出诱发渴求、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的情绪及环境因素;找出应付内外不良刺激的方法,打破重新吸毒的恶性循环。减少复吸的治疗措施:药物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减少复吸的频度及复吸的严重性是治疗的关键。预防复吸治疗主要帮助病人找出复吸的危险因素,如:渴求、戒断症状、某些条件刺激、不良的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等,使他们掌握应付不良环境及心理应激的方法。
本文是张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