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自我调解法——清除自己的受害者心态
最近闲着的时候随手看了一本书:《觉醒课程》,作者是美国畅销书作家、电影《秘密》的主创乔·维泰利。里面内容中有几个亮点我印象很深刻,其中之一就是——“受害者心态”,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入正题之前,先讲个案例。记得曾经有一对夫妻来看睡眠问题。妻子说自己最近晚上总是睡不着,天天吃安眠药才能入睡,但是又担心经常吃安眠药会有副作用,很烦恼,想看看怎么才能更好地解决。问其原因,她说丈夫白天在外面工作,见不着面,晚上回来后也是看看电视、玩玩手机,都不怎么跟自己说话。她觉得自己工作中的情绪都没地方诉说,所以睡不着,睡眠不好又影响身体,很烦恼。丈夫呢,觉得很冤,自己工作一天回来,回家坐下来看看电视、玩玩手机娱乐休息一下很正常,没有故意不理人,“再说聊天是一个人的事吗?她也半步不离手机啊。如果是我睡不着,吃完安眠药有睡意了,我应该马上就去睡觉,她倒好,吃半片时说没效果,要吃一片,吃完头晕很想睡觉的时候又还拿着手机跟朋友聊微信到深夜。一边担心吃药有副作用,一边好不容易吃了药又不肯去睡觉。回头还抱怨我不跟她说话。”这是一个现今“手机时代”常见得不能更常见的相互抱怨的故事了,在此列出是因为案例中男女主角双方都带着“受害者心态”。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受害者心态”。
我们一出生的时候像一张白纸,自己饿了想吃就哭,自己冷了热了也哭,自己拉了大便要人来帮自己清洗也哭,反正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自己完全掌握主动权。但是,随着父母慢慢向我们介绍世界是什么样子(其实是他们理解中的世界)的时候,我们就慢慢被“教会了”受害者心态——我们都是受害者!
当我们想哭就哭,爷爷说,都是你奶奶惯坏了你!
当我们的大便弄脏了裤子,奶奶说,都是你妈不会带人!
当我们跟爸爸玩摔伤了手,妈妈说,都是你爸带你出去瞎闹!
当我们跟别人打架抓伤了脸,爸爸说,谁家孩子这么没教养,竟然打人!
慢慢,我们学会了出现任何不好的事都立刻把自己当作受害者。那当然,这时得马上去找一个施害者来问责。
比如,一对情侣走在路上,男生双手提着东西,边叮嘱女生走路看着点,女生拿着手机边走边看朋友圈,两人本来挺开心,这时女生突然跘了一跤,虽没摔伤,但大街上摔得很囧啊,这时女生立即对男生大发雷霆:“你怎么不牵着我?!都怪你!”男生:……。摔跤本是意外情况,也是自己不小心的后果,但该女生却因为受害者心态失去了这种“理智”。
看到这,我想我已经不用再去祭出乔·维泰利的专业术语来解释“受害者心态”了吧。
当你暴怒无法自控的时候,你是不是在想着该如何犀利地指出对方的过错才解恨,是不是觉得自己完全是对方犯下的滔天大错的那个受害者?
当你觉得自己生活穷困潦倒、身体千疮百孔的时候,你是不是在想,都是那个谁谁谁王八蛋造成的!
当你精神萎靡、生无所恋的时候,你是不是在脑海里搜寻,以前好像是有个算命的说过“你命中注定有此一劫”,现在就是被“命运”了!
就是这样,我们大多数人长大后不知不觉经常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带着受害者的表情,摆着受害者的姿势,等待受害!
受害者心态让我们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让我们觉得,我们的情感是被动的,我们的工作是被动的,我们的生活也是被动的,我们总是无法左右。
当然,面对重大失败时,受害者心态会让我们稍微缓解一下痛苦,避免自我攻击、一蹶不振。但如果一个人经常带着受害者心态,那就会使我们变得很消沉,出现很多抱怨,很多恐惧。
如果我们能经常识别出自己的受害者心态,清除自己的受害者心态,获得解脱,获得自主感,那么我们的一切都是自己主宰的,我们有能力去改变一切。
那么,我们如何摆脱受害者心态呢?当然,乔·维泰利也教了我们,他说得比较散,我总结了一下。
首先,我们要注意自己的感觉,随时随地识别到我们的受害者心态。比如,你的孩子经常早上起床很拖拉,经常出现送完孩子上学后你却上班迟到了,所以你对孩子的拖拉很愤怒,经常会因此想揍他,但打孩子也不是办法啊,只有自己生气。这时的你,就把自己当作了受害者。但你真的只能做受害者么,你能主动起来么?你可以。你可以找到孩子拖拉的习惯的原因,你可以培养孩子早起习惯,你也可以早点叫他起床……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想出几十种主动的方法,前提是你认为你在这件事上是可以主动的。
接着,我们要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但这是我的责任”。演讲家本杰明· 利贝特说,“如果你总结一下发生在你身上的所有糟糕的事情,你会发现,只有一个共同点:你都在现场!”也就是说,本来糟糕的事不会挑人,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所以你不必为之愤慨,但如果你身上出现的特别多,概率更大,那就说明你才是原因。不一定是你的错,但你有责任。是的,不是你的错,但是你把它们吸引过来的。而且,尝试后你会发现,承认不是自己的错但却担下这个责任之后,这种愤怒瞬间就减轻了,你会感觉自己更自信,更伟岸了,有能力承担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
还有,你得承认,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如果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当然,可能不是你的错,但如果你的心里承担下了这份责任,你也许也能解决应付得了。癌症病人永远无法预测自己能活到哪一刻,即使医生说他快不行了,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仍旧会超越很多死亡期限。同样,你也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能量有多大,每做一件事,你就扩展了一点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即使失败,你也多了一次失败的经验,这也是你的一种能量。所以,不妨相信自己的无所不能,然后用这份勇敢做一些实际的事情。
最后,放下执念。可能你常有这种感受:越想得到的东西越得不到。是的,其原理是:当你执念于某物,沉迷于某事时,你潜意识实际上会产生一股排斥它的能量(结果它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好怎么办?得到它后带来其他后果怎么办?太执着于它,忽略了其他事怎么办?),而且,执念使你的意识范围狭窄,这样在努力过程中就容易忽略了很多关键细节。所以,你很可能会得不到它。放下执念,就不会有太多失望、恐惧,也就不容易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
再回到那对夫妻的故事,如果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我想,这位妻子就能为自己的情绪、失眠负责,就能想出办法改善自己的情绪、改善自己的睡眠;而这位丈夫就能承担起工作的繁忙、妻子失眠的责任,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改善夫妻感情。
如果我们发怒前默念:
“这不是我的错,但是我的责任。”
“我不是受害者,我有主动权。”
感觉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本文是邹称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