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状腺癌穿刺是否会导致癌症扩散?
转自师弟罗晗博士的研究调查,大家请看下文:
“医生,万一穿刺让它转移了呢”
“大姐,你说对了!真是万一”
甲状腺结节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好像现在这个社会哪个人没有点什么焦虑症,神经衰弱,甲状腺结节,在饭桌上都少了一点谈资一样。
每个人都在担心自己的甲状腺结节,就像担心一颗不定时炸弹,指不定哪天就炸了。所以每天甲状腺外科的门诊总是被焦虑的患者围得水泄不通。
可真当医生告诉他们“你这个结节最好做一个甲状腺穿刺活检”的时候,他们总会想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果是癌症的话,本来它好好的,结果一穿刺,一刺激了它,会不会导致癌症扩散呢?”
其实,回答这种问题,我一开始是拒绝的。可后来发现不能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出来似乎很难心安理得地宽慰他们,让他们觉得这3、5块钱的挂号费不值。
究竟会不会呢?经过一阵痛苦的资料搜索,我现在就这个问题做一个小结。
首先,我们先浏览一下整体情况。虽然没有单独甲状腺穿刺导致针道转移(needle tract seeding, NTS)的调查数据,但是根据头颈部肿瘤细针和粗针穿刺导致NTS的情况的研究来看(1)---细针导致NTS的概率为0.00012%(5/41468),粗针的概率为0.0011%(2/1803),基本总体上看出在当今成熟的技术条件下,这种发生的概率为十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水平。
其次,我们单独看看甲状腺肿瘤穿刺情况。没能找到成系统的研究,但是从相关文献报道的个案及其个案集来看。在1956年,由Crile G Jr报道,但是当时他们所用的穿刺工具为粗针(2)。而世界上首例因穿刺导致NTS的个案报道是由Block MA等(3)在1980年报道的。在那之后,陆陆续续有相关个案或个案集报道。到2011年为止,全世界范围总共有报道甲状腺癌因为穿刺导致肿瘤转移的案例数为19例,包含了乳头状癌、滤泡癌、未分化癌,甚至肾癌甲状腺转移导致NTS的报道。考虑到全球每年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的量来看,这个由细针穿刺导致的肿瘤转移基本上可以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儿”。
在这仅有的19例患者中,从穿刺完成到接受手术,等待时间从3周到4年不等。根据已经报道的情况来看,NTS对这19例患者的术后预后并没影响。
而在唯一一篇日本研究者Ito Y等发表于2005年的回顾性研究中称(4),在1990年到2002年期间,总共4912名患者在他们医院接受甲状腺细针穿刺,最后发现有7名患者发生NTS,发生的平均时间从2个月到11年不等。在这7名患者中,最后病检显示所有的患者均有肿瘤外侵犯,6名患者为低分化甲状腺癌,5名患者有明显的淋巴结转移。
因此,可以简单地这么总结:穿刺导致甲状腺癌NTS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十万-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即使发生了,对整体的预后也并没有影响。而且NTS和疾病本身的恶性程度似乎有关,而我们知道大部分的甲状腺癌都属于比较惰性的肿瘤。
所以,不要再担心穿刺导致肿瘤转移的风险了,也不要因为害怕万一穿刺确诊后心理无法面对从而讳疾忌医,选择相信一些“化包包”的“偏方”“秘方”了。请选择相信科学!
参考文献:
1 Shah, K. S. & Ethunandan, M. Tumour seeding after fine-needle aspiration and core biopsy of the head and neck--a systematic review. The British journal of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54, 260-265, doi:10.1016/j.bjoms.2016.01.004 (2016).
2 Crile, G., Jr. The danger of surgical dissemination of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 Surgery, gynecology & obstetrics 102, 161-165 (1956).
3 Block, M. A., Miller, J. M. & Kini, S. R.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needle biopsy on surgery for thyroid nodules.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4, 737-741 (1980).
4 Ito, Y. et al. Needle tract implantation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after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29, 1544-1549, doi:10.1007/s00268-005-0086-x (2005).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