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士君_好大夫在线
1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我们应该如何管教孩子之四:律法

发表者:杜士君 人已读

所谓律法,在我看来,就是接受限制,接受自身的局限性,承认生活中挫折的不可避免。也就是我所说的认怂,即接受平凡。

关于生活中限制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不知道,有哪位家长会否认?反正,我个人是深以为然的!所谓的限制,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即存在主义的四大主题:死亡、自由、孤独和人生的意义问题。我确信,这四大主题,无人可以回避。有所差别的,无非就是一个时间上的或早或晚问题。早遇到,也许会早困惑、早痛苦。但是,如果真的能不逃不避,早困惑,也许会早彻悟,从此走上踏实从容的人生。这也是我极其喜欢史铁生先生的原因!他的《我与地坛》一文,真的是直抵人心、百读不厌,且常读常新!

具体来说,这四大主题,就是欧文·亚龙总结的5句话(见其著作《团体治疗的理论与方法》第五版):

1、了解到生命有时候是不公平的;

2、了解到生命中某些痛苦和死亡终究是无法逃避的;

3、了解到无论我和别人多亲近,我仍须独自面对人生;

4、面对生死,我更能诚实地生活而不被细枝末节的小事羁绊;

5、认识到无论从别人那里得到多少指导及支持,我终究必须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负起责任。

如果父母相信这个世界确实如此,相信管教孩子的关键是帮助孩子适应这个世界,希望自己的孩子离开家门后能与这个世界顺利接轨,他一定会帮助孩子面对这四大主题,不论他是主动还是被动,不论他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

所以,由此来看,如何管教孩子,说到底,实际上反映的是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反映的是父母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满不满意,对未来的生活焦虑不焦虑,对这四大哲学主题是否有所意识和实践。

对这四大主题,我的答案是:向死而生、自由意味着责任和限制(选择一部分即意味失去另一部分)、接受孤独、和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但是,说到容易,做到真难啊!也许,要终其一生来修行吧。

如果承认了生活中限制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那么,恰当的应对之策,当然是帮助孩子及早地意识和接受生活的限制,而不是无限制地保护。当然,接受限制是要循序渐进,而不是粗暴地生拉硬拽。就象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细菌和病毒无处不在,为了保证我们不被那些病死率高的细菌和病毒所感染,我们从出生以后,就要循序渐进地接受计划免疫一样。

接受限制的核心,我体会,就是要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不论生活抛给我的是什么处境和遭遇。

至于如何限制孩子,请感兴趣的家长,阅读尼尔森的《正面管教》等一系列著作。

关于限制,我要重点澄清三点:

一是怕限制会伤害孩子。我见过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愿望总想无限制地满足,对其不当行为也不敢管。生怕限制后,会伤害孩子那颗脆弱的小心脏。还有一些家长,往日还是敢管孩子一些的。但若是配偶有一些不同意见,或者自己在管教孩子上有一些失误,比如说打骂孩子,或者未经孩子允许、把孩子骗送进一些管教机构,导致孩子症状加重,或者在孩子的激烈反抗后(闭门不出或离家出走、要死要活、弃学不上),就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唯孩子的意志和脸色马首是瞻,噤若寒蝉,畏手畏脚,不敢越雷池一步。殊不知,即使在这样的时刻,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也是渴望被限制的。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不止听过一个孩子这样流露过心声:当看到平时严厉的父母,在自己反抗后,再不敢管教自己,内心是多么的失望和迷茫!因为,渴望有权威可以依附,渴望自己的生活有确定性,也是我们的人性之一。仔细地想一想,我们谁的青春和人生不迷茫?都说“四十不惑”,可我们都四十多久了,还是在惑?有多少次,我们求神拜佛,渴望得到神灵的庇佑?有多少次,我们特别想听到一个坚定的声音告诉自己,我现在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有多少次,我们恨不得世界都是一分为二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任何事物、尤其是与人相处,都有一个绝对的真理在那里,一看就明白?关于这一点,看一看关于与人相处的书有多流行和热销,就能推测出我们有多迷茫了。

二是限制者要有权威感。渴望限制,但可不是谁来限制都可以的!这一点,成人如此,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无所不能、无懈可击的,随时随地都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对一个问题,即使父母说的做的办法都对,他还想试试有没有别的解法呢!如果父母的提法有一定漏洞,那就更不用说了。如果限制者没有一定的权威性,贸然限制,孩子肯定会反抗得更激烈。作为父母,是我们生的这个孩子,又是我们养的,我们在生活上照顾他那么多,常常以为自己的权威性是天然的,实则不然!权威和权威感,这是两回事!养育过孩子的父母,应该都不止一次地体会过类似的无奈:自己的话,孩子不信!同样的话,孩子信服的亲戚或者老师、甚至是同学说,孩子就信。虽然那位亲戚、老师或者同学,我们并不认为他比我们高明多少(也许我们还很不以为然)。但是,一旦我们对他们稍有微词,孩子可是会反唇相讥的。所以,培养父母对孩子的权威感,非常重要!培养权威感的一个关键,就是父母平时要少说,一旦说了之后,一定要有执行力和约束力。哪怕是错的,也要执行完后再议。另外的一个窍门,就是父母要经常搭台补台,有分歧私下商量,尽量不当孩子面批评、更不能诋毁对方。说实话,这一点,我自己做的也不好。

三是限制要有策略。关于限制的策略,我重点讲三点:

1、在限制引导孩子之前,一定要先肯定够孩子。比较恰当的比例是,肯定4次后,限制引导1次。如果肯定的次数不够,可以暂时不限制引导。有些家长,也有肯定,但常常是肯定一次后,就急着说“但是”了。这样的次数一多,孩子往往就不听肯定的话,等着听“但是”后面的话了。甚至不等你说完肯定的话,就会主动问“你到底想说啥吧”。在这一点上,还要提醒一点,肯定一定要到位,要真诚具体,要能打动人心,不能泛泛而谈。欲动人,先动己;如果自己没被孩子感动,不必强挤。

2、在限制孩子不当或不良行为时,要和孩子行为的动机、尤其是本人分开。把孩子的行为和孩子本人分开,是限制引导能入娃心的关键。如果父母能在孩子不当或者不良行为里,看到或者提取出一些好的品质,那这个引导基本是无往而不利。比如说早恋现象,那说明孩子有爱和被爱。而爱和被爱,是多么纯洁美好的一种情感啊!比如说网瘾,那说明孩子有追求、有坚持性。不赢房子、不赢地、不赢钱地,一坐十几个小时,搁谁能受得了啊!

3、限制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限制孩子,要从外围的小事开始,不能追求一击中的、矛头直指孩子最核心的问题。对于那些叛逆强烈、亲子关系严重对抗甚至断裂的孩子来说,限制他,就象驯服一匹烈马一样,要先给它吃的、喝的,离它远远的,让它放松戒备。取得它的信任后,逐渐靠近,给它刷毛,拍它马屁,直到一跃而上,死死抓住不放,不管它怎么折腾,直到它俯首称臣。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最后一击也很重要)的过程,限制往往都是半途而废。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不说,家长也往往会觉得精疲力竭、垂头丧气。下一次的限制,当然也就难上加难了。当然,对这样的孩子,也可以采取极端的限制办法(比如赶出家门不管其死活),但风险较大,家长一般不被逼到一定份上也舍不得,所以一般不建议首选此法。

本文系杜士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杜士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