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宋梅英
宋梅英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妇科

宫颈癌高发的行为因素

2563人已读

1.性行为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宫颈癌的发病与性行为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早婚及过早有性行为可增加患宫颈癌的风险。Edelstein等人研究发现,初次性交年龄<15岁的患者确诊宫颈癌的年龄比初次性交年龄≥19岁的患者提前3.1岁,初次性交年龄15~18岁的患者诊断宫颈癌要比初次性交年龄≥19岁的患者要早2.6年。另一调查发现,初次性交年龄与初潮时间间隔<6年者患宫颈癌的风险大大增加。性行为混乱者,患宫颈癌的危险性亦大大提高。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生活中的性伴侣数越多,其罹患宫颈癌的相对危险性越高。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有婚外性伴侣(1或2个以上)的女性宫颈癌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1.63和2.06。这与过早性交时,宫颈处于鳞状上皮化生时期,对致癌因素较为敏感,而性行为紊乱又可增加宫颈创伤及感染机率有关。

男性因素在宫颈癌的发病中也有一定的作用。当男性有婚外性伴侣时,接触到HPV等性传播病原体的机会增加,于是其配偶更容易罹患宫颈癌。据报道,丈夫有婚外性伴侣(1或2个以上)时,妻子患宫颈癌的相对危险度上升为2.08和4.31。男性包皮垢中的胆固醇经细菌作用后可转变为致癌物质。国内有学者研究显示,男性包皮过长或包茎是女性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有多个性伴侣,曾经与高危女子有过性接触,患有阴茎癌或包皮过长、包茎的男性均属于高危男子,与此类高危男子有性接触的女性患宫颈癌的风险增加。而配偶使用避孕套能减少宫颈与阴茎直接接触及HPV感染的机会,从而降低宫颈癌发生的风险。

2.孕产

许多研究证实,孕产次频多可增加宫颈癌发病的风险。阴道分娩≥4次者患病的危险性较≤1次者增加约2倍;妊娠期妇女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妊娠期健康妇女,且感染率随妊娠进展而逐渐上升,其中高危亚型尤为明显。由于妊娠时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升高,局部免疫状态改变等因素增加了HPV感染机会,增强病毒毒力,且孕期内分泌的改变可使宫颈转化区外移,多次妊娠则宫颈转化区反复变动;且在分娩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宫颈损伤,转化区活跃的未成熟细胞或鳞状上皮细胞在诱因的作用下易出现不典型增生,当病因持续存在时,不典型增生可继续发展为原位癌,最后形成浸润癌。

3.口服避孕药(OC)

目前对于OC与宫颈癌发病的关系,不同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2001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关于激素与肿瘤的报告中提出,OC为宫颈癌的可能致癌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使用OC少于5年者并不增加宫颈癌发病危险度,5~9年者相对危险度为2.8,超过10年者相对危险度高达4.0,而HPV阳性又使用OC者宫颈浸润癌发病率极高。国外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服用避孕药对宫颈组织由HPV感染向宫颈癌前病变演变有促进作用。许多实验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在HPV转染的官颈细胞体外培养和动物实验中,类固醇性激素被证实能导致癌变。

4.吸烟

吸烟作为宫颈癌的病因之一已被IARC承认,但其对宫颈癌发病的影响程度仍存在争议。宫颈黏膜具有一件天然的防护服——由朗汉细胞和T淋巴细胞组成的免疫细胞介导网络,吸烟可使宫颈黏液中尼古丁和可铁宁的含量升高,从而降低官颈的免疫防护,使其更容易感染HPV病毒,最终导致宫颈癌的发生。近年来,国外研究资料显示,吸烟在排除了性行为、HPV-16/18感染的影响后仍然是宫颈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被动吸烟对宫颈病变也有不利影响。一项泰国东北部的官颈癌危险因素调查发现,每天被动吸烟时间≥5h者发生宫颈癌的危险性增加11.8倍。国内学者的一项Ⅰ临床调研表明,近10年内被动吸烟、接触时间及强度是浸润性宫颈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而10年前被动吸烟与宫颈癌的发生无明显联系。

营养因素

目前,国内外许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增加蔬菜、水果、含膳食纤维较高的食物摄人,有助于预防宫颈癌;而营养失衡,维生素A、C、E、叶酸等抗氧化维生素,硒、锌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可能是宫颈癌潜在的危险因素。其中对叶酸的探讨最为热门。流行病学证据表明,叶酸缺乏与DNA低甲基化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叶酸可能是官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保护因素。Piyathilake等进行了2年的前瞻性随访调查,研究表明叶酸缺乏可协同高危型HPV感染致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尤其是HPV-16感染合并叶酸缺乏的人群更容易患宫颈癌。叶酸干预实验也提示补充叶酸可降低吸烟妇女患宫颈癌的风险,更进一步证实了叶酸在官颈癌防治中的保护作用。

遗传易感因素

宫颈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张淞文等对北京地区的病例进行对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宫颈癌患者中一、二级血亲患子宫癌和宫颈癌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从而反映子宫颈癌、子宫癌家族史是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宫颈癌遗传病因学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族,HLA等位或单型基因与浸润性宫颈癌有关。其他SNP位点与宫颈癌发病的关系正在探索和研究中,如p53基因72位密码子多态性,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基因、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以及一些代谢解毒基因和其他免疫相关基因的位点也相继被证实与宫颈癌易感性有关。

结语

综上所述,宫颈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断完善的病因学资料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了依据。针对高危人群的行为方式给予干预和纠正,加强对相关病原体的检测和防治,针对疾病不同阶段给予密切监测随访及治疗,将使人类对宫颈癌的掌控更有主动权。HPV感染作为宫颈癌发病的一个主要病因,其疫苗的开发和应用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宋梅英
宋梅英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