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银军 三甲
刘银军 副主任医师
中山市博爱医院 中医康复科

拔罐疗法:祛除邪气,调平气血

3347人已读

欢迎来到中山市五桂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采用拔罐疗法治疗:祝您早日康复。

拔罐疗法:祛除邪气,调平气血

拔罐疗法古人称为角法。是用特制的玻璃罐、陶罐等吸附于人体表面某一部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简便疗法。“扎针拔罐子,病好一半子”。足见该疗法在民间的影响。拔罐疗法具有使用简便、价格低廉。疗效显著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一、罐具:民间称火罐,是对各种罐具的总称,包括竹罐、陶罐、铜罐、铁罐、破璃罐、穴位吸引器。

二、操作法:
1:闪火法:2:投火法:3:架火法:4:滴酒法:5:贴棉法:6:水煮法:7:走罐法:8:水罐法:9:排罐法:10:刺络拔罐法:11:针罐法:12:穴位吸引器拔罐法:

三、拔罐部位:
多在人体前额部、胸腹部、背腹部、臀部或上肢、下肢肌肉较多的地方。
另外,也常在阿是穴上,可以拔罐处拔罐。

四。禁忌症:
1.精神高度紧张、狂躁不安、不合作,或有抽搐者。
2.皮肤高度过敏,受术部位皮肤破损溃烂(疮毒、溃疡例外),年老体衰,消瘦及全身极度枯瘦致皮肤失去弹性,或全身高度浮肿者。
3.受术局部有疝史(如脐疝、腹壁疝、腹股沟疝等)、静脉曲张、癌肿者。
4.怀孕妇女的腹部、腰骶部、三阴交、合谷、昆仑穴等部位。
5.有凝血机能障碍(如血友病)、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者。
6.高热昏迷抽搐、恶性肿瘤、皮肤损伤。
7.眼、耳、鼻、口、乳头、睾丸、前阴、肛门、显浅动脉分布处。

五、注意事项
L:选好拔罐部位,以肌肉丰满,皮肤组织松弛及毛发少的部位为宜。
2:病人取舒适体位,拔罐过程中注意保暖,防止着凉。点火中发现罐过热或有酒精流于罐口,应加处理后再拔,以防烫伤。
4:拔罐中病人出现头昏想吐、苍白、四肢冰冷等现象时,应取下火罐,病人卧床休息,与晕针作同样处理。
5:取罐时,先用指头在罐旁按压,使空气注入,即能取下,不应硬拔。
6:拔罐后起水疱,小的不需处理,经几天后能自然消失。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三棱针刺破,挤去水泡内液体,涂龙胆紫即可。
7:拔罐时,病人不可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

六、适应范围:

多用于寒证,也常用于泻热,治疗风湿痹痛、胸、腹痛证、咳嗽,哮喘等症。配合针刺还可治疗各种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用火罐拔吸扭伤放血显效。单用拔罐多适用于通络放气。具体如下:

感冒;中暑;流行性腮腺炎;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便秘;肾脏疾病:遗精;阳痿;遗尿;尿失禁;呕吐;胃痛;急性胃肠炎;腹泻;小儿消化不良;病毒性肝炎;胆囊炎:细菌性痢疾;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练气功出偏;肢体麻痹;下肢神经痛;臂丛神经痛;肋间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面瘫;红斑性肢痛症;低血压症;高血压;头痛;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精神病:
肌肉痛;关节痛;腰腿痛;胸胁痛;颈项痛;落枕;跟痛症;腱鞘囊肿;肩胛提肌损伤;腰背肌筋膜炎:
胆道蛔虫症;乳腺增生;乳腺炎;痈;脱肛;痔;虫咬伤;
盆腔炎;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病;子宫脱垂;恶露不绝;产后宫缩痛;缺乳;产后尿潴留;
湿疹;瘙痒症;银屑病;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荨麻疹:
咽喉炎;口腔溃疡;牙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鼻衄;鼻炎;麦粒肿;溢泪症;结膜炎;

七、拔罐常见反应
(一)正常反应
局部软组织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局部有牵拉发胀感,或发热、温暖、凉气外出、舒适感等。
局部软组织呈现潮红、紫红色(淤斑色),或出现丹痧(小点状,紫红色疹子),起罐后,皮肤的这些变化可能维持一至数天。
一般认为:鲜血显示病情较轻,黑血或淤块显示淤阻较重,黄水显示湿热症,清水显示寒湿,血水往往出现在治疗的开始阶段或疾病即将痊愈阶段。
出血量的多少,可提示病情的轻重及转归。有些患者开始治疗时,出血量少甚至不出血,这是淤血阻塞严重或风气盛的表现,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淤血逐渐被吸出,出血量才渐渐增多,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出血量又会渐渐减少,直至吸不出血。
(二)异常反应
如感到局部非常紧张,疼痛灼辣难忍,数分钟即起水泡,或于施术局部的远端感觉发凉、发麻、疼痛等,均属异常反应。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病人心理反应过度;
②罐子吸力过大;
③施术时失误、灼伤皮肤,或皮肤本来就有伤口;
④所涂药物的刺激过强;
⑤罐口边缘过薄(指代用罐),或不平滑,有砂粒状样凸起或凹缝、凸痕,或病人皮肤干枯松弛(如老人),加上医者上罐时可能旋转了手腕(旋罐),使皮肤出现皱折;
⑥吸罐时间过长,局部淤血形成过多,隆起明显;
⑦拔罐的局部有浅在的较大动脉分布(如腹肌沟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处),由于吸力的作用,局部软组织紧张,动脉受压而使血运受到影响,于是远端的组织出现缺血,故出现发麻、发冷、疼痛等反应,甚至还会出现组织坏死。
晕罐,是指在拔罐的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冒冷汗,甚至昏厥等。
引起晕罐的原因大概是:病人因虚弱、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或置罐于禁忌部位等。
(三)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1.要仔细检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弃之不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对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酒后的患者最好不要施术,尤其不要在反应强烈的穴位,如合谷、太冲等穴施术。环境气温不要太低,尽量不让患者有寒冷感出现。
3.上罐后要多询问患者的感觉和多观察罐内皮肤的变化情况。如果病人诉说吸拔得太紧,有疼痛或烧灼感觉(轻度灼痛感属正常现象),减小罐内负压。经处理后仍有不适,应脱罐检查。假若局部皮肤起泡,也应起罐。起罐后,涂以消毒水,以预防感染。
4.在施术过程中,如果出现晕罐现象,切勿惊慌失措,应把病人的衣扣解开,给热开水喝(可加些糖),注意保暖。经上述处理后,仍未能缓解症状时,应立即起罐,让病人去枕平卧。如果反应仍加重者(如昏厥、低血压),应把枕头垫于脚下,使成头低脚高位,同时以指甲缘切按患者人中穴或十宣穴,或用指尖揉按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对出冷汗多或冷汗不止者,可用艾条温灸涌泉穴或百会穴。经上述办法处理后倘若昏厥、低血压仍不能纠正者,应考虑应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或输液。

八、留罐的时限及疗程
时限:
一般需10-20分钟不等。大罐者留罐时间短些,小罐者留罐时间可长些。年轻强壮者留罐时间长些,年老体弱者和小儿留罐时间短些。病情轻、麻痹萎缩者,留罐时间短些;病情重、病程长者,留罐时间长些。
疗程:
急性病者(如感冒等)每天治疗1次,若症状重,也可每日治疗2-3次,连续治疗至病愈为止;慢性病者,每天或隔数天治疗1次,需要坚持多个疗程。
一般情况下,潮红多在数小时左右消除,故24小时后可治疗1次;若是淤斑,一般隔1-2日,待淤斑略有消后再行施术。
通常治疗7-10次为1个疗程,间隔5-7天进行下1个疗程时。

九、治疗机理:

从过去认为拔罐是通过吸引而排除寒湿热毒的单一中医角度认识,发展到对微循环的改善、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机能等现代科学多视角度拔罐疗法具有祛湿逐寒,泄热除毒,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
其治疗机理是以拔除邪(病)气,调平经络穴位气血为基础的。无论内邪或外邪所致之病,性质属实或属虚,经络穴位都以气滞血淤,闭阻不畅为其共同病理基础。

拔罐疗法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效应:
1.拔除邪气
可以将充斥于体表病灶、经络、穴位乃至深层组织器官内的风、寒、痰湿、淤血、火热、脓毒等各种邪气从皮毛吸引而出,从而廓清经络、穴位,使经络得以疏通。
2.调整气血

当气血凝滞或经脉空虚时,可以引导营卫之气来复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熙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鼓舞正气,加强驱除病邪之力。当脏腑、经脉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时,可通过穴位拔罐,引导气机恢复正常。
曾有人做过实验研究,发现拔罐对正常人体的新陈代谢有提高作用,对循环、呼吸中枢似有镇静倾向,对细胞免疫也有一定的增强作用,认为这是通过神经反射而调节了神经-内分泌的结果。

有人通过对拔罐局部组织的观察,发现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状况改善,血管的紧张度与粘膜的渗透性改变,淋巴循环加速,细胞吞噬作用增强。拔罐局部若为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较好环境。由于拔罐局部形成淤血,导致自家溶血现象。自家溶血也是一个延缓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其不但可以刺激免疫机能,使之得到调整,还可以通过向心性神经作用于大脑皮质,继续起到调节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整个反应过程在对正常生理无异常影响的情况下,使机体的防御应激能力增强,使病理过程好转,甚至完全抑制了病理过程。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刘银军
刘银军 副主任医师
中山市博爱医院 中医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