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伟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女性泌尿专题

高手进阶:腺性膀胱炎

发表者:王庆伟 人已读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是一种膀胱上皮腺性增生样病变,以往被认为是少见病,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对本病的认识,近来有增多的趋势。超声作为膀胱病变的首选检查方式,也有更多的腺性膀胱炎通过该检查被发现,因此作为超声工作者,有必要对该病进行深入认识,以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和误诊。

病因及病理改变

Von l imbeck 1887 年首次描述了腺性膀胱炎,然而腺性膀胱炎的病因目前仍尚有争论。通常认为,膀胱黏膜在某些刺激因素(如细菌、病毒、结石或异物等)长期作用下,正常黏膜上皮内形成 Brunn 巢,从而成为囊 / 腺性膀胱炎,即移行上皮单纯增生→Brunn 芽→Brunn 巢→囊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最常累及膀胱颈和三角区,也可累及全膀胱黏膜,若累及输尿管末端开口处则可导致肾积水。病变肉眼观可呈不同形态改变,可分为乳头状瘤样型、泡疹样型、绒毛样水肿型、慢性炎症型、广基蘑菇状型或尖叶状高耸的实体性物,亦可眼观无异常。

临床表现

腺性膀胱炎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相近。腺性膀胱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尿频、尿痛、下腹及会阴痛、排尿困难和镜下血尿,部分患者有肉眼血尿。若并发有肾积水,还可出现腰酸、腰胀等不适症状。

超声表现

不同阶段和不同病理类型的腺性膀胱炎具有不同的超声特征。部分作者根据二维声像图上的不同表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片状增厚型:声像图上可见膀胱内壁局限性增厚,表面可光滑或呈细锯齿状;增厚区呈均匀或欠均匀的中低回声,与周围正常膀胱粘膜分界明确;病变区局部膀胱壁连续,黏膜下层多可以分辨;

②结节型:表现为膀胱内壁朝向膀胱内的结节样隆起,形态可规则或不规则,多呈乳头状或菜花状,基底部较宽;结节内部呈中等或略强回声,部分较大结节内可见小片状囊性无回声区;病变区膀胱壁肌层与浆膜层回声连续完整;

③弥漫增厚型:膀胱壁弥漫性增厚,呈中低回声,回声欠均匀,部分内部可见多发小的囊性无回声区,严重者膀胱腔明显缩小。

CDFI:部分病变内或可见稀疏血流信号分布,多以点状或棒状血流为主,PW 示静脉频谱或低阻动脉频谱。

鉴别诊断

1)膀胱癌:主要是与结节型腺性膀胱炎容易混淆。早期膀胱癌可表现为结节样病灶,通过细窄的蒂与膀壁相连,而分化不良或晚期肿瘤基底宽广,呈浸润性生长,局部膀胱壁回声模糊,连续性中断,肿瘤内部或基底部多可检测到较丰富的动脉血流信号。结节型腺性膀胱炎多表现为形态规则、回声较均匀,宽基底、边缘毛糙的中等回声,结节局限于黏膜层,多无血流信号或仅少量血流信号。此外,腺性膀胱炎病程多较迁延,常反复发作,而膀胱癌多表现为无痛性血尿,少有膀胱刺激症状,病情发展都较迅速。

2)膀胱小梁形成:主要与多发小结节型腺性膀胱炎容易混淆,尤其是小梁形成初期。膀胱小梁形成为慢性尿道梗阻致使膀胱壁增厚,逼尿肌过度增生,肌束凸向膀胱腔,声像图上多表现凸入腔内的小梁状高回声,典型的呈「T」状,相互之间形成憩室样小房

3)输尿管间嵴肥厚:主要与片状增厚型腺性膀胱炎容易混淆。前者发生于两侧输尿管开口之间,横切时呈局限性横向带状增厚,其内表面与尿液间形成的界面纤细、光滑而明亮,后者多发于膀胱三角区,但可波及其他部位,表面稍粗糙。

4)弥漫增厚型与膀胱结核、神经源性膀胱等不易鉴别,病史及临床表现等其他信息可能对鉴别更有意义。

腺性膀胱炎的确诊主要是依据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结果,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和声像图特征者可提示诊断,超声检查也是腺性膀胱炎随访的重要手段。

治疗预后

目前,该病的治疗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良性病变,局部病理改变暂不需处理,只需定期膀胱镜随访。然而,大部分学者将其作为一种癌前病变,认为腺性膀胱炎存在转变成恶性病变(腺癌)的风险,应进行积极治疗,包括化疗药物膀胱灌注、经膀胱镜的腔内手术或开放性手术等。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