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银军 三甲
刘银军 副主任医师
中山市博爱医院 中医康复科

浮针疗法:治痛利器,即刻有效

10174人已读

浮针疗法:

欢迎来到中山市五桂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中山市博爱医院中医康复科刘银军

采用浮针疗法治疗:祝您早日康复。

浮针疗法:治痛利器,即刻有效

一、选择针具

在选择针具时,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胖瘦、体质的强弱、病变部位的深浅、治疗的具体位置、病变性质,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二、选择体位:

选择适当的体位,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

(1)仰卧位: (2)侧卧位: (3)伏卧位: (4)仰靠坐位: (5)俯伏坐位: (6)侧伏坐位: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为好。

三、明确病痛点

明确病痛是浮针疗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1)病痛范围大时,医者必须找出最痛点,病人表达不清时应选痛点中央。

(2)病痛范围小,尤其是在关节附近或关节内部时,要让患者多次改变关节姿势,以使痛点明确。

(3)在颈项躯干部,人体的位置觉迟钝,较难分辨疼痛的位置,这时更需要医生耐心检查,细细体会手指下的感觉,查看是否有条索样、硬结等异常感觉。在查找痛点的过程中,用力要由轻而重,搜寻范围应由大而小,一定要找到疼痛所在处,然后才能进针治疗。

(4)正常体位时,往往病人不感觉疼痛,医生检查也没有压痛,只有当摆到某一特定姿势时,其处理方法是:让病人保持那特定姿势的情况下操作浮针。

明确病痛点,这是浮针疗法临床运用方面的特色,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不明病痛所在,草率用针,病人徒受痛苦,医生声誉受影响。

浮针疗法操作过程中,时常需要按压痛点以观疗效,从而决定扫散的时间。因此,医生在病痛点确定后,最好要做标记。

四、确定进针点

进针点的选择关系到进针顺利与否,关系到疗效的好坏。在选择进针点的过程中,要明确以下几点:

(1)多数情况下进针点应在距痛点6-10cm处。

(2)多选择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处,这样便于操作和留针,但要是病痛在肋间,斜取肋间,则疗效佳。

(3)避开皮肤上的疤痕、结节、破损等处。

(4)尽量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刺时出血。

(5)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最好不要有关节。

五、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包括进针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1.进针部位消毒在需要针刺的部位,用75%乙醇棉球拭搽即可。也可用碘伏消毒。

2.医者手指消毒施术前,医者应先将双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即可。

六、进针:

针刺的操作分以下两步进行:

第一步进针:针体与皮肤呈150-35度刺人,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一般5mm,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改变斜持毛笔样的姿势,用拇指、示指、中指3指拿捏针座,仔细地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

浮针是否在皮下的标志有2个:

一是不扶浮针时,针身随即倾倒,若在肌层,则不易倾倒;

二是医生在提拉浮针的过程中有突然轻松的感觉。
确保浮针针尖在浅筋膜层,即可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七、运针:

运针时,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空松软滑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痛等感觉。

运针深度一般掌握在25-35mm之间。对范围大、病程长的病痛,运针深度可长;反之,则短。作扫散动作。

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鲜明特色。它是运针完毕到抽出针芯前的一个动作。操作方法是: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使针体作扇形运动。

扫散动作的操作要点:

一是动作要轻柔有节律、稳定,不能或上或下,要圆中有方,方中带圆;

二是神情要专注,心无旁鹜,医者细心体会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

三是操作时间尽量长一点,一般在2-3分钟,直到病人的疼痛完全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

扫散动作和推拿手法一样,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并不容易,简单完成整个过程容易,做好每一个步骤则不容易。初学者必须多练习细体会,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扫散完毕,抽出针芯,弃之安全处,务必放于人不易触摸的地方,防止刺伤。最好把针芯重新放回保护套管,再放置于医疗垃圾筒内。然后把胶布贴附于针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在进针点处,可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

八、针刺的方向:

浮针疗法对针刺的方向要求较为严格。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对病痛部位,偏差了效果不佳。
浮针疗法的方向问题,无疑是值得研究的焦点之一。

九、留针:

将针刺入皮下运针后,使针留置于皮下称为留针。它是针刺治疗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留针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镇痛效应。因为,临床上常常发现运针完毕后疼痛即减或消失,又称即刻疗效;但若随即起针,病痛就会复作。所以,留针可维持即刻疗效。

留针时多用胶布贴敷,把软套管的针座固定于皮肤表面即可,再用胶布贴敷。

目前对于慢性疾病,一般留针24h即可。

另外,还要根据天气情况、病人的反应和病情的性质决定。

若气候炎热,易出汗,或病人因为胶布过敏等因素造成针口或局部皮肤瘙痒,时间不宜过长。

若气候凉爽,不易出汗,病人没有反映不适感,时间可长一些。

病情复杂缠绵难愈的病症,如癌性疼痛,留针时间要长;而病情轻浅,病程较短的病,留针时间可短一些。

留针期间患者注意的事项是:

一是留针期间勿打湿针刺局部,防止感染;

二是可适当活动,但局部活动范围不要过大,以免胶布松散,影响软套管的固定;

三是活动的程度也不能过于强烈,避免出汗太多,影响疗效;

四是少数情况下,留置于皮下的软套管移动后触及血管,导致疼痛,可嘱患者自行起针或由家人帮助起针,也可到附近的医疗单位取出;

五是局部有异常感觉时,不要紧张,大多为胶布过敏所致,医生可改用其他类型的物件固定,如邦迪止血贴等。

十、出针:

在留针达到规定时间必须出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示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拇、示两指拿捏浮针针座,不要捻转提插,慢慢将软管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出针后病人休息片刻即可。

出针也可由患者自己或家人完成,但医生必须告知患者:

一是出针是安全可靠的;

二是进针点处的针孔痕迹一般在一两天内消失,不必处理;

三是少数情况下,出针时可能出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1min即可。如皮下出血,一般不需处理,严重者“4h后用热敷;

四是出针10min后即可洗澡冲凉。

十一、针刺间隔时间、次数和疗程:

多数病例需要2次以上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间隔时间以1天为最佳,也就是说,今天针刺,明天起针,后天即需针刺。如果间隔时间太长,将会影响疗效。

针刺次数的多寡取决于病痛的进展情况。一般以病人症状消失为原则。但在症状消失后,仍可续针一两次,以巩固疗效。

在浮针疗法的临床中,一般不讲疗程,只需一鼓作气,连续作战。

十二、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由于针体仅刺入皮下,没有较长时间的酸胀麻等感觉,只是在透皮时有瞬间的刺痛,所以浮针疗法比传统针刺疗法更为安全,一般不会出现滞针、弯针、断针等异常情况。但也会出现一些不利于治疗的情况,常见者有皮下淤血及晕针。

1、皮下淤血的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出现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无须立即起针。

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影响到功能活动时,可先起针,作冷敷止血,24h后,再作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淤血消散吸收。

2、预防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厥现象。

晕针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

一般以青年女性较多见,尤其是在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等情况下容易发生。

对于晕针应着重预防。

比如初次接受浮针疗法的治疗精神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适合的体位,手法要轻。
若饥饿、疲劳时,应令其进食、休息或饮水后再予针刺。

医生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晕针的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骼、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血压下降,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十三、浮针疗法注意事项:

为安全有效起见,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有传染病、恶性病的患者,或发高热,有急性炎症患者,不要采用浮针疗法。

2.患者在过于饥饿或过饱、疲劳、精神紧张、刚刚睡醒时,不宜立即针刺。

3.妇女怀孕3个月者,不宜在小腹部针刺。

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也不宜针刺。

妇女行经时,若非为治疗痛经,亦不应针刺。

4.小儿自门未闭,头顶部勿针刺。

5.常有自发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损伤后出血不止者;如血友病患者,不宜针刺。

6.皮肤有感染、溃疡、瘀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7.浮针疗法留针时间长,较易感染。一定要严格消毒,只能一次性使用。特别是糖尿病病人,应当加倍小心,慎防感染。

8.留针期间,应注意针口密封和针体固定,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进入机体引起感染。

9.针刺的部位一般应选在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的部位。另外,也不要太靠近系腰带的部位进针。

10.进针点可以选择在离病灶较远的地方,但浮针进针点和病痛部位之间尽量不能有关节。否则,疗效相对差。

11.治疗消化道疾病,由于腹部皮肤松弛,留针时的针具活动范围较大,方向容易偏差,影响治疗效果。要嘱患者少活动。同时注意观察,一旦发现针体歪斜,应及时予以调整。

12.当肢体水肿时,如浮针治疗,效果不佳,可改用他法治疗。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的治疗,大量的激素导致水肿,在这种情况下,浮针疗法镇痛效果差。

13.在涂抹过红花油等刺激性外用药的局部,在短时间内不宜针刺。

14.短期内局部用过封闭疗法,也不宜用浮针疗法。

15.外观红肿或发热的病痛,如痛风急性期、网球肘其治疗效果不如外观没有变化的。

16.留针过程中要嘱咐病人控制运动量,不能出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刘银军
刘银军 副主任医师
中山市博爱医院 中医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