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母乳喂养的孩子不容易便秘?
有实验对母乳喂养儿和奶粉喂养儿进行长达3个月的喂养对比,发现母乳喂养儿便秘发生率为6%,采用常见市售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则高达42%[1]。发生便秘的原因之一即是食物成分吸收的不完全,而母乳能使婴儿完整利用营养素,其中特殊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功不可没。
蛋白分子“小”
由于和母乳蛋白质组成有区别,以牛奶为基础生产的奶粉中需要额外加入乳清蛋白来模拟母乳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60:40的比例,使易吸收的乳清蛋白代替易在胃内形成凝块的酪蛋白,占据蛋白质中的优势地位[2]。而事与愿违的是,传统配方奶粉因经过多次反复高温加热,乳清蛋白的分子结构其实已经变“大”,吸收利用率已大幅下降[3]。
这一后果主要归结于乳清蛋白在高温下发生的糖化反应及聚合反应。糖化反应中,牛奶乳糖将与乳清蛋白结合,在某些特定结构域产生糖苷键连接,需要对应的糖苷酶识别才能完全降解;因人体消化系统中缺乏识别常见糖苷键的糖苷酶,这些结构改变的蛋白难以消化完全[4]。聚合反应下,乳清蛋白加热变性后多肽链去折叠,与酪蛋白形成交联的“大”分子蛋白质[5],令乳清蛋白的吸收优势完全丧失。配方奶粉热加工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这两类反应就越剧烈[6]。
母乳作为天然的食物,无需加热即可食用,自然也就避免了糖化与聚合反应的发生。配方奶粉由于必须要经过加热杀菌、喷雾干燥等环节,或多或少都将受到两类反应的影响。如果配方奶粉采用优质奶源,尽量缩短牧场到工厂的运送时间,并以4℃全程冷链运输,将原料奶中的微生物数量限制在最低,就能够以温和热加工工艺进行处理,鲜奶至罐装一次成粉,减少加热步骤,保留更多的天然“小”分子蛋白,令婴幼儿不易上火、不易便秘。
一次热加工“小”分子蛋白与多次热加工“大”分子蛋白吸收比较
脂肪结构好
母乳中含有3%-4.5%的脂类,其中95%以上为甘油三酯,由不同种类的脂肪酸酯化于三酰甘油sn-1、sn-2、sn-3三个结合位点上形成。棕榈酸是母乳中最重要的饱和脂肪酸,其中约有70%~75%的棕榈酸酯化在三酰甘油的sn-2位上,也称为OPO结构脂,即sn-1、sn-3位为不饱和脂肪酸或中、短链脂肪酸,sn-2位为棕榈酸。由于脂肪酶的专一性,在小肠中,sn-1、sn-3位三酰甘油在脂肪酶的直接作用下形成游离的脂肪酸,而sn-2位的脂肪酸则与三酰甘油一起,以单甘酯形式被吸收。也就是说,棕榈酸不会被脂肪酶分解成游离脂肪酸,而是以sn-2单甘酯的形式被吸收利用,避免了游离棕榈酸与肠道内钙离子形成难溶钙皂,使大便结块变硬[7]。
然而,传统配方奶粉完全采用植物油作为脂肪来源,棕榈酸主要处于sn-1、sn-3位上(POP结构脂),此时消化后的棕榈酸将游离出来与钙结合,导致婴幼儿便秘的发生[7]。在选择配方奶粉时,应注意以全脂牛奶乳脂为主(全脂牛奶棕榈酸也多数位于sn-2位),同时添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和藻油,达到贴近母乳脂肪结构和脂肪酸成分,减少便秘的发生。
OPO结构脂与POP结构脂脂肪酸排列的差异
富含低聚糖
低聚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其很难被消化,但可被结肠中的有益菌选择性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有利于维持肠道上皮屏障功能的完整性;且发酵的同时可产生有机酸,将周围环境酸化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8]。
母乳含有至少90种低聚糖,使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肠道中双歧杆菌占优势,肠道微生态更为稳定,降低便秘、腹泻、感染、过敏等疾病的发生率。不过,母乳中的低聚糖成分和结构无法复制,所以目前被添加到配方奶粉中的低聚糖为动物和植物源低聚糖,如低聚半乳糖等。有文献指出,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添加0.4或0.8 g/100ml的低聚糖可以显著增加粪便中双歧杆菌菌群的数量,从而与母乳喂养婴儿肠道菌群的水平相仿[9]。
富含低聚糖的食物
目前,大多数配方奶粉已经注重了蛋白质的组成,保证了必需脂肪酸的含量,补齐了牛奶相较母乳缺少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在重要营养素的数量上充分接近母乳。而在控温维持乳清蛋白天然结构,保留乳脂提高OPO类似结构脂比例,添加低聚糖帮助肠道菌群平衡这几个方面,配方奶粉的探索才刚刚开始。通过模拟母乳营养素的结构,配方奶粉将更贴近婴儿的消化吸收特点,减少便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徐秀, 郭志平, 罗先琼,等.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6, 14(3):223-225.
[2] 崔县伟,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3. 40(3): 268-271.
[3] Li Y, P, et al.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3, 143(12):1934-42
[4] Dallas D C, et al. Journal of Glycomics & Lipidomics, 2011, Suppl 1:002-002.
[5] Pinto M S, et al.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4, 55:70-76
[6] 孙琦等.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2. 38(11): 47-53.
[7] 张雅莉, 蔡美琴. 临床儿科杂志, 2015, 33(10):918-920.
[8] 赵洁, 孙天松. 食品科学, 2016.
[9] 王颂萍, 任发政, 罗洁,等. 农业机械学报, 2015, 46(4):200-210.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