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夜间血压控制
编者按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指肾脏损害(kidney damage)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低于60 ml/ (min1.73 m2)持续至少3个月。肾脏损害是指肾脏病理学检查异常,或肾损害的实验指标异常。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患者中有30%-60%同时患有CKD。当CVD合并CKD时,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血压管理
文章中对CVD合并CKD的夜间血压管理进行进一步探讨。积极控制血压是目前公认延缓慢性肾脏病 (CKD)进展及减少并发心血管疾病(CVD)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几年来的研究提示,与白天血压相比,夜间血压水平及节律与CKD进展及合并CVD事件的关系更为密切。我国CKD的患病率高达10%以上,合并高血压的CKD患者血压控制率约为30%左右。但该结果是基于诊室血压的测量数据,无法提供夜间血压控制情况。在研究中,观察到合并高血压的CKD 患者夜间血压控制不达标较白天血压不达标更常见,即使在全天血压控制达标的患者中,仍约一半的患者夜间血压控制不达标。夜间血压控制不达标是血压节律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外学者Minutolo团队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观察到,夜间收缩压水平较白天收缩压水平更强地预测心肾终点事件,而夜间舒张压水平则更好地预测心血管风险。国内研究显示,夜间血压升高比白天血压或全天血压均值更能预测心血管事件或CKD的进展。因此,夜间血压达标可能是延缓CKD进展、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关键措施之一
Minutol团队在一项历时8周的研究中,将降压药物改在睡前服用,从而获得了夜间血压显著下降和节律的恢复。Hermida等专家的研究则示,睡前服用至少一种降压药物的患者,其夜间血压更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下降。但目前对CKD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反应钝化及节律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楚。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研究中多因素分析中提出,蛋白尿水平是影响夜间血压控制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尿蛋白排出量的增加,夜间血压未控制的风险增高。他们认为,蛋白尿在某种程度上是肾脏内部结构或功能损伤程度的外在表现。因此,合并蛋白尿的CKD患者应视为夜间血压不达标的高危人群,常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检查,从而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夜间血压控制水平并进行相应干预。结合上述意见,在合并高血压的CKD患者中,夜间血压控制欠佳很普遍,并影响血压正常节律。蛋白尿水平是夜间血压控制不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在临床血压管理工作中,应重视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加强对合并高血压,特别是同时合并蛋白尿的CKD患者夜间血压控制情况的评估及干预。
仁医肾脏

请识别上图二维码关注我们!
编辑:徐玮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