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沈立启 三甲
沈立启 副主任医师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创伤外科

tell征

1941人已读

Tinel征是周围神经外科最著名的诊断工具之一,临床应用广泛。Tinel征是指叩击神经损伤(nerve injury,仅指机械力损伤)或神经损害(nerve lesion,包括疾病)的部位或其远侧,而出现其支配皮区的放电样麻痛感或蚁走感,代表神经再生的水平或神经损害的部位。

1 Tinel征的发现历史

1.1 Jules Tinel

Tinel征是根据其发现者Jules Tinel(1879~1952)而命名的。Tinel家族5代行医,Jules Tinel本人生于法国的鲁昂(Roun),在鲁昂和巴黎接受过医学教育,师从法国著名神经病学家Joseph Jules Dejerine。以后,Tinel本人也成为享誉世界的神经病学家[1]。

20世纪许多重大的医学进展,都源于对大量战争伤员的诊断和治疗。Tinel对神经病学的贡献也不例外。从1914年开始,Tinel作为助理军医在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步兵团中服役。1915年Tinel在法国的曼斯(Mans)建立了一个神经病学中心。以后的3年,他深入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枪伤所造成的周围神经损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此,Tinel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特征、程度和所需的治疗方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发现了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蚁走征(sign of formication)。在1915年10月,Tinel用法文发表了这一观察结果。 Tinel写道,“在损伤的神经干上施加压力,通常病人都会产生一种麻刺(tingling)的感觉,麻刺区即是该损伤神经的远侧分布区……,出现麻刺感觉是神经再生的征像,或更确切的说,麻刺代表了再生轴突的出现”。Tinel在1916年根据对693例病人的研究,又发表了一部关于神经损伤的症状和治疗学专著,1917年译为英文出版,书名Nerve Wounds。在该书中,Tinel详细介绍了叩击所引起的蚁走征,再次强调了麻刺感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和在神经再生中的评估作用[2, 3]。

Tinel对医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了神经病学以外,Tinel在内分泌学和精神疾病方面亦很有造诣。Tinel对自主神经系统的研究亦有重大贡献,在1936年他出版了一部“植物神经系统”,是最著名的自主神经系统生理学著作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Tinel除了继续进行医疗和科研外,于1942年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Tinel隐藏坠落在法国领土的盟军飞行员,再由其儿子Jaques设法开车送过边界进入西班牙。在多次成功的冒险之后,Jaques被德军逮捕,关押于法国波尔多监狱。几天之后,Tinel及其家人也被德军投入Fresnes监狱。很快,这一抵抗运动网络就被摧毁了。过了几个月,Tinel及所有人都获释了,但其子Jaques死于德军Dora集中营。

Tinel是一位优秀的医学工作者和研究者,是坚强的法国抵抗战士,也是一位善良正直的社会活动家和善款捐助者。Tinel一直工作至1952年,死于心脏病,享年73岁。

1.2 Paul Hoffmann

Paul Hoffmann(1884~1962)生于德国Dorpat,曾在Fezpig,Marburg和Berlin的大学学习医学。Hoffmann是德国现代神经生理学的创始人。Hoffmann也治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伤员,但与Tinel分属战争的敌对方,因此两位科学家与对方互不知情。1915年3月Hoffmann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叩击损伤的神经干所产生的麻痛征。数月之后,Hoffmann又发表了一篇更详细的论文,他写道“病人都非常希望在神经缝合的早期就知道是否成功……,在损伤神经的近端有感觉纤维,刺激这些纤维可以产生一种感觉,分布于神经损伤后无感觉的皮区。当神经缝合后,这些纤维就能生长。” Hoffmann [4, 5]称其为叩击试验(percussion test),即今日所称之Tinel征。

1.3 Trotter和Davies

其实,Trotter和Davies早在1909年就描述了周围神经损伤的这一体征。他们写道“在周围神经切断后的一定时期,大约是2~6周,麻痛即会出现[3, 5]。刺激神经的恢复部位,将会在远侧或损伤部位产生大量的感觉。”他们认为在神经再生的过程中,如果刺激适当,神经纤维对温度(冷)、痛觉或触觉均有感知能力,范围与其外周的分布区一致。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沈立启
沈立启 副主任医师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创伤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