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神经内镜的发展

发表者:朱瑞 人已读

神经内镜的发展可分为硬式内镜、光导纤维内镜、电子内镜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硬式内镜阶段(1806-1957)

1806年,Philipp Bozzini发明了硬式内镜,由一花瓶状光源盒和一系列镜片组成,光源盒内有蜡烛进行照明。1895年Rosenhein研制出硬式内镜,由3根管子组成,呈同心圆状排列,中心管为光学结构,第二层管腔内装上铂丝圈的灯泡和水冷结构,外层壁上刻有刻度,显示进境深度。1910年,Lespinasse使用的内镜就是普通的膀胱镜,Dandy将其命名为“脑室镜”。1934年,Putnan发明了柱状的硬质内镜,内置双极电凝的电极头,通过烧灼脉络丛治疗脑积水。同年,Scarff将内镜前端的物镜弯曲一定角度,使视野变大。此后,许多人对内镜进行了改造,使之功能更齐全,更实用。

(二)光导纤维内镜阶段(1957年至今)

1954年,英国的Hopkins和Kapany等人研究图像在一束弯曲的玻璃纤维内传送的规律,发明了光导纤维技术。1957年,Hischowitz及助手在美国内镜学会上展示了自制的光导纤维内镜。60年代初,日本Olympus公司在光导纤维内镜基础上,增加了活检装置与照相机。1967年Machida公司采用外部冷光源,使光亮度大增。近10年来,随着附属设备的不断改进,如手术器械、摄影系统的发展,纤维内镜不但可用于诊断,而且可用于手术治疗。光导纤维应用于临床医学以来,内镜的光学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纤维内镜图像日益清晰,观察视野越来越大,而内镜的直径越来越细,操作更方便,损伤更小。

(三)电子内镜时代(1983年以后)

1983年Welch Allyn公司研制成功了电子摄像式内镜,即电子内镜。电子内镜是继第一代硬性内镜和第二代光导纤维内镜之后,出现的第三代内镜。

内镜前端装有高度敏感的微型摄像机,将记录的图像以电讯号方式传至视频处理系统,然后把信号转变为显示器的图像。

电子内镜应用于临床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生产出第三代电子内镜,并应用于临床。生产电子内镜的著名公司为美国的Welch Allyn和日本的Olympus。电子内镜的问世,为内镜的诊断和治疗开创了新篇章,电子内镜已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电子内镜是目前功能最全、最有开发前景的内镜设备。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图像更加清晰、逼真,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图像分辨力还将不断提高。利用视频技术调整红、蓝、绿三色,调整不同颜色区观察不同的组织结构,可使各种组织结构得到最佳分辨力。将图像分析技术应用于电子内镜检查,还可对病变进行定量分析,进行温度测定,还可将超声探头装在内镜前端进行超声检查。此外,还可以应用通信线路将电子内镜图像传至远方,进行临床病例的远程会诊。

总之,多功能的电子内镜在疾病的诊治,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等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文是朱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