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那些事
(一)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
1983年澳大利亚Barry Marshall医生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旋杆菌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均有感染,发展中国家约为80%,发达国家约为40%,男性略高于女性,可以说是成年人中最广泛的慢性细菌性感染,并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文献报道,我国20岁-40岁感染率为45.4%-63.6%,70岁以上高达78.9%。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传播途径有:(1)“粪—口”传播:其依据是胃粘膜上皮更新脱落快,寄居其上的幽门螺杆菌必然随之脱落,通过胃肠道从粪便排出,污染食物和水源传播感染。(2)“口—口”和“胃—口”传播:其依据是随胃上皮细胞脱落的幽门螺杆菌可存活在胃液中,通过胃—食道反流可进入口腔,滞留在牙菌斑中,通过唾液传播感染。
(三)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
经过近35年的不断研究,目前专家们普遍认为,幽门螺杆菌肯定是慢性胃炎的致病菌,与溃疡病和胃癌关系也极为密切。大量研究表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
(1)、胃炎:患者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幽门螺杆菌能破坏胃粘膜的自我保护机制,幽门螺杆菌能够突破胃酸、蛋白酶、不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破坏胃粘膜,引发胃炎。
(2)、消化性溃疡:由于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部破坏了胃粘膜的天然保护屏障和修复功能,致使胃粘膜、十二指肠粘膜、食道粘膜很容易受到胃酸、胆汁等物质的腐蚀却不能够有效修复,从而引发消化性溃疡。
(3)、胃癌:幽门螺杆菌的代谢产物直接毒害粘膜引起炎症反应,本身也具有基因毒性作用从而引起胃粘膜的恶性转化,引发胃癌。
(4)、口臭: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也与口臭有着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通常寄居在人体胃的幽门部,是引起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幽门螺杆菌不仅在胃粘膜上寄生作祟,还会在口腔内寄生,特别是牙菌斑里含量最多,引起顽固性口臭。幽门螺杆菌重要毒性物质尿素酶可以分解口腔内的尿素等物质产生难闻的、严重的氨臭味。
(四)如何发现我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有许多方法,如活组织镜检、幽门螺旋杆菌的分离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尿素呼气试验、尿氨排出试验、血清学试验以及多聚酶链反应(PCR)等。目前大多数医院及体检中心采用的都是无创伤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高的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
(五)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是不是必须根除治疗?
目前专家们的意见是,以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必须接受治疗:
(1)消化性溃疡;
(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3)胃癌家族史;
(4)胃炎伴有明显的消化不良症状、胃黏膜糜烂、萎缩;
(5)胃手术后;
(6)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生素(包括小剂量阿司匹林);
(7)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
(8)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9)其他明确的与HP相关的疾病。
对于没有相关危险因素,也没有相关胃肠道症状,仅仅体检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阳性的患者可以不用治疗。
(六)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如何治疗?
经过近35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目前专家们推荐的根除治疗方案为:一种质子泵阻滞剂【PPI】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两种抗菌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呋喃唑酮、甲硝唑、替硝唑组成的三联疗法,或者再加上一种铋剂如枸橼酸铋组成四联疗法,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这种三联或四联根除疗法的不断推行,细菌耐药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的耐药率达到30-40%,医生在药物选择上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在治疗疗程上,由于耐药性的不断增加,为了提高根除率,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原来的7天疗程基本少用,10天疗程尤其14天疗程方案正在成为主流。至于序贯疗法或伴同疗法方案由于没有多少优势,操作麻烦,患者依从性差而没有被国内大多数专家采纳。在治疗疗程上常见的误区是:相信一次杀菌时间越长越好,有的病友竟然连续服药1到2个月,其实这并不能提高多少根除率,相反副作用会成倍增加。
对于根除治疗过程中是否加用肠道益生菌的问题,目前有些文献报道,益生菌可以减少标准三联或四联疗法的副作用,但不能提高根除率。
关于最新具体根除用药方案参见:《多伦多共识: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2016】




本文是刘中武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