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医生是怎样的
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医生是怎样的
——兼评《耳鼻咽喉医生临床随笔》一书
一苇
刚刚过去的2016年,在我的记忆当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医学图书并不多,《耳鼻咽喉医生临床随笔》却给我心灵上的强烈冲击。我对医生的专业技术和医疗术语并不精通,但对一个医生身上所具备的人文情怀,我想任何一个进过医院的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也会有着广泛而浓厚的兴趣。
《耳鼻咽喉医生临床随笔》的作者赵长青虽然身处中部省份的山西,但他却以一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所特有的人文情怀,在全国耳鼻咽喉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而这部专著是他多年来以独特的人文视角近距离观察医患关系并深入思考的结果。
我一贯认为,只有医术而缺少人文情怀的医生难以成为一名好医生。从历史上的扁鹊、华佗到希波克拉底,从中国的妇产科名家林巧稚到肝胆外科名家吴孟超……都是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医生,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大家,也是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更多的人文情怀成就了他们,而非单单是他们高超的医术。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耳鼻咽喉医生临床随笔》,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该社对医学伦理以及人文情怀的强烈关注。读罢本书,无论是作者的出色临床技能,还是他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培养;无论是书中表达的“人文情怀——父母情、师生情、医患情”,还是作者笔下的学术演讲、科研成果,都在全面反映出作者从学医从医到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这种感悟实质是作者将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医生所应有的才能,上升到人文情怀的层面进行了深度思考。以我一个局外人来看,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医生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他明白医学不是万能的,而是有限的,一个优秀的医生怎样才能巧妙地把这个信息告知患者或家属,这需要相当高超的沟通技巧。否则,便是我们司空见惯地不被患者和家属理解的大吵大闹的场景了,甚至会出现暴力袭击医护人员的极端行为。医院是圣洁之地,不能让医疗行业成为高危行业,这是全社会都应该为此付出努力的。
其次他懂得医生有责任、有义务传播科普知识,特别是化繁为简,将深奥艰涩的医学术语,转化为一听就懂的“大白话”,这也是一个临床医生的责任担当。赵长青是全国医学界为数不多的从事科普宣传的高级专家,他在医生与患者之间架起理解与沟通的桥梁,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最直接的见证之一就是本书的问世。
第三他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耳鼻咽喉领域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同时他还广泛涉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这也是他为什么如此看重一名医生的人文情怀的原因所在。
许多人以为医生应该不断地努力钻研业务,这是其本职工作的要求使然,但一个优秀的医生一定是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这种情怀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是能够被医学界认可,能够被患者认可,能够被社会认可。2016年,对赵长青本人来说,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可谓双喜临门,那就是他跻身“中国最具影响力医生”排行榜——而他是耳鼻咽喉科目中山西省唯一入选的医生。其实,赵长青有很多头衔和社会职务,但他看重的只有“医生”这个称号,“医者仁心”是他的医学理想,人文情怀更是他视为锤炼自身的毕生追求。
所以,我认为《耳鼻咽喉医生临床随笔》一书的出版问世,其价值在于作者透过医学看人生,其意义在于:业内人士读了本书,会反省自己的临床实践和专业技能;患者读了本书,会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有时医生的无奈;普通读者读了本书,能够更加从中看懂医学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人与疾病的生死抗争、医患关系的沟通协调和角色互换,以及思考“如何做一名患者”之类的话题。
“医生要最好学、最谦虚、最客观、最冷静,才是好医生。”周恩来的这句话有力地印证了本书所讲的道理。从《耳鼻咽喉医生临床随笔》一书中,作者的好学、谦虚、客观、冷静,都一览无余地集中展示给读者。正是有了作者的好学,才有了他“行医日记”的记录习惯;正是有了作者的谦虚,才成就了他的名医之路;正是有了作者的客观,才让我们有了一个近距离观察名医的独特视角;正是有了作者的冷静,才有了他对医德医术的职业感悟。
我想,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医生大体应该是这样的,也必须是这样的。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