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型颈椎病不做手术行吗?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如椎体后缘骨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皱褶、椎管狭窄等)造成脊髓压迫,或引起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如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走路时有踩棉花的感觉等。此型仅占全部颈椎病的10%~15%,虽较为少见,但多以隐性侵袭的形式发展,易误诊为其他疾患而延误治疗时机,严重者可致残。
1. 病因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障碍的病理在于脊髓受压和脊髓血供障碍所致。主要病因包括:
⑴ 静态因素 脊髓型颈椎病的基本病因是颈椎退变。在颈椎各个结构中,椎间盘退变最早发生。随着椎间盘退变性,含水量减少,椎间盘突出、椎间高度下降,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相应节段黄韧带及椎间关节应力增加,韧带关节囊和黄韧带增厚,弹性减少,造成椎管径减少,尤其是前后径的减少构成了脊髓压迫症的静态因素。
⑵ 动态性因素 是指颈椎屈伸活动加重脊髓的应力、变形。颈椎伸展时,椎管长度缩短,脊髓松弛,脊髓组织变“短粗”,截面积增大,黄韧带从侧后方折入椎管,脊髓受压增加;同时,颈椎后伸时,上一椎体后下缘与下一椎节椎弓后部前上缘靠拢,可产生对脊髓“钳压”作用。颈椎屈曲时,椎管拉长,脊髓变扁、变宽,弓弦作用使其前移,椎管前方之骨赘和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压迫脊髓,加重脊髓损害。此外,慢性损伤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和加速因素。
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因病变脊髓被受压的程度、部位和范围而异。
⑴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多不规律,手臂的麻木多见,但客观上浅感觉障碍与病变所支配皮节不一定对应,深感觉少有受累。部分患者可有胸腹束带感。
⑵ 运动障碍
①上肢通常多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出现手笨拙,无力,表现为写字、系鞋带纽扣、用筷子等精细动作困难,随病情发展可有手内在肌萎缩,可出现上位其他上肢肌力减退。Hoffmann征多显示阳性,可有反向桡反射,即敲击肱桡肌腹或肱二头肌腱致手指快速屈曲,与Hoffmann征阳性意义相同,或出现更早。少数高位脊髓病变可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
② 下肢多为上运动神经元通路异常,表现为肌张力不同程度的增高和肌力下降,膝反射和跟腱反射活跃、亢进,出现踝阵挛、髌阵挛、Babinski征呈阳性。下肢无力、双腿发紧、抬步沉重,走路不稳,尤其快走易跌倒、步态蹒跚、可出现痉挛步态。
⑶ 括约肌功能障碍
极少患者可引起排尿排便困难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3. 影像学检查
⑴ X线平片及动力性侧位片
观测颈椎退变程度、颈椎活动,判定不稳定,发现颈椎畸形。
⑵ CT扫描
便于区分韧带骨化和突出椎间盘组织
⑶ MRI检查
可了解椎间盘,后纵韧带,钩椎关节和黄韧带病变以及脊髓受压改变。在T2加权像上脊髓内常有高信号,代表脊髓受压,缺血,炎症水肿及变性。MRI还可以用来发现其他引起脊髓压迫症的病变,如畸形,肿瘤,结核等。
4. 治疗
⑴ 保守治疗
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支具、物理疗法和生活指导,避免外伤。绝大多数的脊髓型颈椎病会自然发展,症状易进行性加重。不幸的是,保守治疗并不能改变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史,手术对多数病人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⑵ 手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症状典型、病情严重且诊断明确的病人,应该尽早手术,以解除脊髓压迫。
关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最重要的是手术时机。如能早期手术治疗其效果一般满意。如病程较长,脊髓出现变性者,效果则差。
本文是钟招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