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人的“知行合一”
最近在朋友圈中看到同行好友发了一个状态,图片是他本人在输液,标题是“感冒了”。这个好友经常与我探讨怎样发展中医,怎样让更多的人信服中医。其实这个并不难,我要告诉你,首先要做好这四个字——知行合一。
那么什么才是“知行合一”的中医人?
区区感冒就想着输液的中医人肯定不是!
小时体弱易受外感的我,大学之前每年都要输液几次,学了中医之后的十多年,没有因为感冒再输过液,包括我的妻子、孩子、父母近几年也没有因为感冒而输液治疗,前天好友孩子高热问是否需要来医院检查,询问症状,恶寒、头痛、无汗,典型的风寒感冒,嘱其先姜丝红糖水口服,明日如再发高热可来医院开中药方剂,饮用姜丝红糖水汗出后体温降低,第二日未再发热,朋友诉近一月孩子发烧三次,前两次都是输液治疗,疗程3-4天,没想到这次这么快退热。其实很多感冒不用治疗也能自愈,但用中医治疗后能缩短疗程,并且没有副作用。
六年前来到这所综合医院上班,医院很多科室不信赖中医,更不会信赖我这个年轻中医,不到一年的时间我积极参与科室间的会诊,为身边的西医大夫自告奋勇的治疗一些常见病,他们也能时不时的看着我也经常给自己及家人开中药,慢慢的就增加了对我的信任,本院西医大夫找我看病的也越来越多,一些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也经常推荐给我诊治,经过几年的积累,现在的门诊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前两天在“好大夫山东名医群”里,一名大夫发言询问一个发烧三月的患者怎么诊治?并详细描述了病情,群里一些大夫跟着讨论,我看了一下这名医生的工作单位是某某中医院,于是我就建议这名大夫不妨找一下他们医院的有名的中医大夫开点中药,向他介绍中医治疗发热的优势,并将我最近在门诊上的一个每日高热1月余,经我院某科及省立医院住院治疗未退烧,在我门诊口服中药后很快痊愈的案例给他发过去,为了增加可信度及参考性,我把我拍下来的门诊病历还有患者的两次住院的出院记录都发到了群里,尴尬的事情出现了,群里人都停止了发言,询问病情的中医院的大夫在我发了那么多资料给他以后也没有说一声“谢谢”。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中医的不信任。就像很多亲戚、同学在得病时我给他们介绍中医治疗比较好时,他们却说“你还是领着我去某某科室看看吧”。但我从不气馁,因为我看到我身边信任中医的人越来越多。在本院,皮肤科、呼吸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儿童呼吸与重症病区、肛肠外科等等科室每周都会请几个中医会诊。有时相关科室的大夫会说“不好意思小宋同志又要麻烦你来会诊”,“老师,你们能够相信中医,相信我,我已感激不尽”这也是我的心里话。
有些人也许会说我比较偏激,“得了病,无论中医、西医能治好病就行,最好一块上,会好的更快”。从医生与患者的角度讲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我不会这么做,首先,我在大学期间也花了大量时间学习西医,在病房管床几年也在恶补西医知识,对于急性病,重症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西医确实有优势,但对于临床很多常见病以及疑难杂病西医确实不如中医,无论治病速度还是预后。还有很多西医可能需要做手术的常见病如颈椎病、腰椎病,中医治疗往往可以免受手术之苦。其次,西药药性理论与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截然不同,西药讲究化学成分,中药根据药物寒热温凉,这两者放在一块到底会发生什么反应不得而知,如果这个病治疗效果不理想,到底是中药的错,还是西药的错,也许他们都没错,错的是将他们两者放在一块了。如果治疗效果好,亦不知是哪一个起的作用。这对于年轻大夫总结临床经验也无益处。再者,目前中医发展形势较差,有良好临床疗效却不被大众重视,因此发扬中医,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也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中医人的使命。带着这种使命感,当我遇到疾病的时候首先想到应用中医的方法去解决,也正因为有这种使命感,在我奔波与科室间的会诊时总是充满力量。
学习中医、实践中医,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中医人!
2017年2月3日凌晨(宋郎中)
本文是宋荣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