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脑血管意外,不能靠输一次“通血管药”预防!
笔者常常听一些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亲朋好友聊天时提到:提前“输通血管液”这回事。在很多人潜意识里,都把输一次活血药,当成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预防针。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这种做法并不能真正起到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作用。
输一次活血药,根本冲不开血栓!
这种治疗其实是很多小诊所经常采用的方式,在正规的大医院很少有医生推荐这种治疗方式。很多患者觉得,所谓脑血栓、心梗,是因为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导致的,那我提前输一点活血化瘀、抗血栓的药,岂不是能提前预防?再加上一些小诊所医生为了经济效益,所以这种方式才逐渐风行起来。
但是这种所谓的“通血管药”其实不过是一些中成药的活血化瘀药,和医院里抢救病人用的溶栓药是两回事。如果血管已经堵上,希望用活血化瘀药短时间内疏通血管是不可能的,另外,即使这些活血化瘀药在当时起到了扩张血管的作用,但这些药物很快就会代谢完,代谢后也就没有什么效果了。所以希望通过输一次活血化瘀药能起到一年的预防作用,也就不可能了。
另外,这些活血的中成药也会有过敏的现象出现,万一是在小诊所输液时出现了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往往会危及生命。同时,过多的输液还会导致肾衰、心衰、静脉血管炎等问题。所以,提前输这种“通血管药”是得不偿失的。
预防心脑血管意外,还得平时多注意
输这种“通血管药”,还有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容易让患者降低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警惕性。患者常常会觉得自己输了液就是打了预防针,平时不敢吃的,不敢喝的,输完液也敢吃了,也敢喝了,这就很容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以及肥胖、遗传、年龄、性别还有吸烟、饮酒等,如果这些造成疾病的关键因素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人就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脑卒中、中风等)。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比如定期服药,定期复查,保持平衡的心态,平时饮食要注意少油少糖,坚持体育锻炼。一旦出现头晕、胸闷、胸痛等症状要及早去医院进行检查,千万不要麻痹大意耽误急救时间。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