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宇
副主任医师
南通市中医院
肛肠科
痔的概念及分期
2544人已读
痔是一种最常见、最多发的肛肠疾病。中国历代医学通过数千年的实践和发展,对“痔”病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技术。“痔”在古代泛指所有肛门病,最早在夏商时期甲骨文中即有记载,到了战国时期则有了一定的理论体系,至唐代时王焘著有《外合秘要》,首次正式以“痔”为病名,并对“痔”进一步细化为三类:一是把人体孔窍中有小肉突的疾病统称为痔;二是指肛门直肠疾病;三是现代意义上内痔与外痔的统称,主要症状为出血与脱出。
国外最早对痔提出命名的是希腊的“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他称痔为Haimorrhoides,通过单词组成形式来看,“Haimo”意为出血,“rrhoides”意为突出,形象地表示了痔的主要症状。到十八世纪,人们认为直肠下端或肛管一处或数处发生扩张或曲张,即成为痔,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血管病变。
近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痔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2003年9月召开的痔诊疗标准研讨会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对痔有了暂行的诊断标准,认为痔是肛垫的支撑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异常移位,并将痔定义为肛垫组织异常并有合并症状者,从根本上确定了“痔”的概念。
根据最新的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ASCRS)发布的《痔临床诊治指南》(2010版)。内痔的分期,见下表。
内痔的分期
分期 | 体格检查 |
I期内痔 II期内痔 III期内痔 IV期内痔 | 有痔核,无脱出 努挣时痔核脱出,能自行回纳 努挣时痔核脱出,需手助回纳 痔核脱出,不能回纳 |
本文是蒋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