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禽流感
近年来,似乎每年都要来这么一波禽流感,大家在惶恐不安的同时,更需要重点关注和了解这种致命性流感!
H7N9大数据:2013年3月在中国首次报道了人类感染新的禽流感病毒 H7N9。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禽流感病毒像其它季节性流感病毒一样具有季节性模式:在寒冷天气高水平传播。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第五次H7N9人类感染的流行。截至2017年1月16日,累计报告人类感染H7N9共计918 例,其中359人死亡。
H7N9,这些你需要知道
H7N9流行病学特征
1、人类感染H7N9,大多数在接触家禽后发生;H7N9病毒在家禽中连续传播。
2、大多数报道患者表现有严重的呼吸道疾病,40%的病人死亡。
3、目前还没有持续的H7N9的人际间传播的证据。
4、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也有报道,但大多数病例在感染发生前曾经到中国大陆旅行。
5、在美国人类及鸟类中未发现H7N9病毒。
H7N9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2、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3、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
H7N9高危人群
发病前10天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尤其是中老年人。
H7N9病原学特征
H7N9禽流感病毒对禽类的致病力很弱,在禽类间易于传播且难以发现,增加了人感染的机会。
幸运的是,流感病毒的热稳定性很差,随着气温的升高和太阳紫外线的增强,它们在环境中所能生存的时间会越来越短,传播力也会减弱。
H7N9发病症状
1、早期症状:高热、咳嗽
2、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
3、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或呕吐
4、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5、少数患者可为轻症,仅表现为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易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
(1)年龄≥65岁。
(2)合并严重基础病或特殊临床情况,如心脏或肺部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肿瘤、免疫抑制状态、孕产妇等。
(3)发病后持续高热(T≥39℃)。
(4)淋巴细胞计数持续降低。
(5)CRP、LDH及CK持续增高。
(6)胸部影像学提示肺炎快速进展。
是否有针对H7N9的疫苗?
目前没有。
推荐的药物治疗
对怀疑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患者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使用原则:①在使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宜留取呼吸道标本。②抗病毒药物应尽早使用,无需等待病原学检测结果。
抗病毒药物:主要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①奥司他韦(Oseltamivir):成人剂量每次75mg,每日2次,疗程5~7天,重症病例剂量可加倍,疗程可适当延长。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患者应根据体重给药(宜选择儿童剂型)。
②帕拉米韦(Peramivir):重症病例或无法口服者可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成人用量为300~6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常规疗程5~7天,可根据临床需要调整。
③扎那米韦(Zanamivir):适用于7岁以上人群。每日2次,间隔12小时;每次10mg(分两次吸入)。不建议用于重症或有并发症的患者。
注意:目前监测资料显示所有H7N9禽流感病毒对离子通道M2阻滞剂类药物: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不建议使用。
生活建议
1、不接触鸟类或其他家禽。
2、经常洗手。
3、家禽和家禽产品完全煮熟后食用。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