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CMV)是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HHV)家族的第5位成员,又称为HHV-5,是人类3种β疱疹病毒之一(另外两种分别为HHV-6和HHV-7),分布广泛,是最常见的实体器官移植感染病原体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人群的CMV血清流行率将近30%,而在发展中国家其流行率甚至高达97%。在健康人群中,虽然CMV感染间断复发,但由于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并不会引起临床症状。而在器官移植受体等免疫抑制人群,情况却不一样,在这些人群中CMV感染会发展至严重威胁生命。
移植术后的CMV感染和CMV病的发生率因不同器官移植类型而异,而肾移植患者的CMV感染率和CMV病的发生率最低。CMV感染或CMV病通常发生在器官移植术后3个月内。
CMV的治疗包括预防治疗和抢先治疗,预防治疗通常在移植术后即刻或短时间内即开始抗病毒治疗,通常疗程为3~6个月。抢先治疗则为定期监测CMV复制,一旦病毒复制达到一定量即启动抗病毒治疗,疗程直到CMV病毒复制转阴后的一段时间。目前常用于CMV预防和治疗的药物有更昔洛韦、膦甲酸钠、西多福韦等,均为核苷类似物,通过与病毒UL54基因编码的DNA聚合酶竞争达到抑制病毒DNA复制的作用,其中静脉注射更昔洛韦和口服缬更昔洛韦是一线用药,且其临床疗效已经得到了大量临床试验证据的支持。西多福韦和膦甲酸钠对于CMV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由于其肾毒性常作为二线用药。而在一些严重CMV病的患者,尤其是CMV肺炎的肺移植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CMV免疫球蛋白也常作为抗病毒联合治疗之一。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