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高草尿酸症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一般分三型:l型(PH1)为肝脏特异的过氧化物酶中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AGT)缺陷;2型为D-甘油酸脱氢酶和糖基还原酶缺乏;3型为非1非2型的未定酶缺陷的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其中PH1占大多数,临床表现最为严重。据国外文献报道,PH1的人群患病率为1.05/百万,年发病率为0.12/百万。PH1是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以尿草酸钙排泄增加、反复尿石形成、肾钙质沉着和全身不溶性草酸盐的沉积为特征。此病由于肝内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AGT)缺乏,乙醛酸转氨生成甘氨酸减少而氧化生成草酸增加所引起。由于血浆草酸浓度升高,易在钙浓度高的区域如肾脏、骨骼、心脏、血管、神经等全身器官中沉积,造成相应的器官损害。由于大量肾结石导致梗阻,大多数患者在短期内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早期治疗可尝试多饮水和草酸钙结晶抑制剂。大剂量磷酸吡多醛(VitB6)(2~15mg/kg/d)可使部分患者草酸合成明显减少,口服氧化镁和磷酸盐合剂、枸橼酸盐、硫酸软骨素或葡萄糖酸锌等可抑制结石产生,另外,限制高草酸食物菠菜、西红柿、浓茶、木耳、巧克力、扁豆等也有一定的效果。国外有行早期肝脏移植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原发性高草酸尿症非常少见,其诊断常被延误,在明确诊断前,患者常被给予不恰当的治疗,往往到了尿毒症期或者移植肾功能丧失后才发现是该病,上述治疗往往疗效甚微。本例开始尝试大剂量VitB6等治疗时肾小管已经为大量草酸钙结晶堵塞,无尿多日,肾功能难以恢复。有报道强化的血液透析可以有效清除血草酸,使肾功能有所恢复,但是本例患者经济困难,未能尝试。
PH1到了终末期肾病以后的治疗目前国外多采用肝肾联合移植。单独的肾移植由于不能阻止肝脏生成大量的草酸,正如本例患者一样,移植肾最终由于肾小管中草酸钙结晶堵塞而早期功能丧失,并且肾外的组织和器官将由于草酸钙的沉积进一步受损。据统计PH1患者肾移植3年后,仅23%的活体移植肾和17%的尸体移植肾仍有功能;而肝肾联合移植后从根本上减少肝脏草酸合成和增加肾脏清除,组织中的草酸钙沉积可逐渐溶解、移出。国外多数主张当CFR在2O~40ml/min/1.73m2时应计划行联合移植治疗,以能缩短移植后草酸尿的时间,避免移植肾受到进一步损害,并且减轻全身损害。目前在欧洲、美国,PH1患者肝肾联合移植已成功开展,其移植肾存活率远远超过单独肾移植,并且肾外并发症显著减少。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