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诊后必读

中草药煎法、服法及用药期间饮食禁忌事项

发表者:高涛 人已读

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剂型,煎服法正确与否,对确保疗效至关重要。

自己煎还是医院代煎?

代煎的中药只煎一遍,药液偏淡,需要先煎、后下的往往也无法做到,药效只有自己煎的药效的60%-70%。免煎配方颗粒剂药效与代煎差不多,均不如自煎,有时间的话尽量家里自煎。颗粒剂优点是外出携带方便,可以跟中药冲剂一样较长时间保存。普通中药代煎的保质期只有1-2周,冰箱冷藏也最多不能超过3周。

1.用具:砂锅为佳,在煎煮过程中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受热均匀,导热性能缓和。此外,搪瓷、不锈钢和耐高温的玻璃器皿亦可作为煎药器具,但其传热较快,不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且散热亦快。忌用铁、铜、铝等器具煎煮中药,在煎煮的过程中可与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轻则使药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发生沉淀、药物有效含量降低,重则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产生毒性。

热源:插电煎药壶、电磁炉、天燃气等都可以,最好是可以随意调整“火力”的为佳。

2.用水:一般用井水、自来水、纯净水。另外煎药须用凉水,忌用开水煎药。加水量应该根据药物的性质、药量、吸水程度、煎药时间而定。

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均匀放入药锅内看准药物表面的位置,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cm为准。如果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药适当增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时,加水量可以稍减。煎药时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如不慎将水烧干烧焦、将药煎糊,则应弃去,不可加水再煎后服用。

3.浸泡:煎药之前,宜先将药材泡透。一般加凉水搅拌后浸泡30分钟。冬季或煎药时间比较紧张也可以用温水浸泡。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的方剂,需浸泡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主的方剂,需浸泡40-60分钟。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变。另外,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因为某些中药含有糖和苷类等易溶于水的物质;还有些中药是经过炮制的,如添加蜜、醋和酒等,若用水洗,会丧失一部分有效成分,降低药效。

4.煎药: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武火是指大火急煎,文火是指小火慢煎。一般在煎药开始用武火,后用文火,并保持在微沸状态,既可减慢药物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以防药物挥发;滋补药宜先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煎药时间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而定。煎药时间从水沸后开始计算的话:一般药物一煎需要20-30分钟,二煎需要10-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物,一煎需要15-20分钟,二煎需要10-15分钟;受热易变性的药物,如钩藤、大黄等,应待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加入;滋补类药物,一煎40-50分钟,二煎30-40分钟;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需要久煎,约60-90分钟。

中药目前多建议煎两次:头煎用“武火”煎沸,然后再“文火”(维持最低沸腾即可)继续煎半小时左右,然后倒出药汁。二煎在头煎好倒出药汁后,直接加水立即武火再煎,(填热开水或冷水均可,不过如果是陶瓷或玻璃药罐有时比较容易遇冷淬裂),水沸后再文火15-20分即可。两次药汁混在一起(药物浓度均匀),早晚分服。很多人晚上煎一遍,第二天早晨再二煎,这种方法是错误而不可取的。

5.特殊煎煮法

有些药材因性质、成分特殊,煎药时需要特殊处理。通常有以下几种:

(1)先煎

先煎的目的: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①难溶于水的药,如贝壳类(海蛤壳、牡蛎、珍珠母等);角、骨、甲类(水牛角、龟板、鳖甲、穿山甲、鹿角等);矿石类(生石膏、寒水石、磁石、石决明、代赭石、自然铜等)和质地坚硬,不易煎煮的药物,应先打碎后先煎煮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

②某些有毒药物可经过先煎1—2小时达到降低毒性或消除毒性的目的。如附子、生草乌、生川乌等。

(2)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药物因煎煮时间过久所造成的成分散失。一般来说,在其他药文火煎煮15~20分钟后放入需后下的药物再煎煮5~10分钟即可。

①解表药,如:苏叶、薄荷等。

②芳香药,如:藿香、砂仁、豆蔻、沉香等。

③泻下药,如:大黄、番泻叶等。

④含有久煎后有效成分易被破坏的药物,如:钩藤、徐长卿等。

某些易出味、挥发性强的药物,不宜煎煮,宜采用泡服。将药物放入刚煎煮好药液中泡服。

注意:自己煎药的话,先煎、后下的药药房是会单独包装的,煎药时不要忘了放进去。经常有病友把7天的中药快喝完了才发现先煎的药一直放在药袋子里没有煎,或者用量不对本来应该每次放两包的只放了一包,如此等等。

(3)包煎:包煎即是把需包煎的药物装在纱布袋中,扎紧袋口后与群药共同煎煮。

注意:药房发药时需要包煎的药已经是包好的,千万不要自作主张再去撕开包装(多为类似袋泡茶一样的纸袋包装)。

需要包煎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含粘液质较多的饮片宜包煎,以免在煎煮过程中粘煳锅底。如车前子、葶苈子、苏子等。

②富含绒毛的饮片,宜包煎,以免脱落的绒毛混入煎液后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如旋覆花、枇杷叶、辛夷等。

③微小颗粒药物,因总表面积大,疏水性强,故也宜包煎,以免因其漂浮而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如神曲、蒲黄、五灵脂、蚕沙、海金沙、滑石等。

(4)另煎

某些贵重的药物,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尽量减少损耗,将其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如人参、西洋参、鲜铁皮石斛、鹿茸等。

(5)烊化(溶化)

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如与其他药物同煎则易粘锅煮糊,且附着其他药物,影响药效,应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阿胶珠虽然可与其他的药物一起煎,但这样会比较浪费;一般建议“烊服”——只需把阿胶珠先捏碎放到盛药汁的容器内,再把刚刚煎好的沸药汁直接浇到在上面就可以迅速将其溶解,这样既方便又能节省用量,大约比一起煎煮节省一半的用量。以前开药都是阿胶珠12g直接煎入药里,如今阿胶年年涨价,现在基本都是开6g烊化了,即使是药房代煎的,也可以将阿胶珠烊化入煎好并充分加热的药液里。

(6)冲服

某些不耐高温且又难溶于水的贵重药物,可先磨成粉末,再用开水或用煎好的药液冲服,如三七、白芨、琥珀、犀角、珍珠、羚羊角等。

(二)服法

1.服药时间

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二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6~8小时左右。如上午9-10点,下午4点左右服用(上班族可早、晚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服)。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正确掌握服药时间,将直接影响药物效果的发挥。

(1)饭前服药:饭前胃中空虚,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进入肠道,充分发挥药效。如补益药、驱虫药、攻下药、制酸药及部分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

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

(2)饭后服药

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可减少对胃的刺激,故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都应饭后服用,如消导药、抗风湿药等。另外,健胃药也应在饭后服,以便充分发挥药效。

肠胃功能差服中药后容易腹泻者,一般宜饭后半小时温服,仍不能适应者需要下次复诊重新调整处方。

应注意的是无论饭前或饭后服药,均应略有间隔(间隔一小时左右,至少间隔半小时),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如果开药时我没有特别交代的话,饭前饭后服药均可。中药、西药服药时间需间隔半小时以上,中药跟中成药一般可同时服用。

2.服药剂量

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1剂,每剂药物一般煎2次,分头煎和二煎,将头煎、二煎药汁混合后“分服”。有些滋补药也可以煎3次。

(1)一般服法:病缓者一日一剂,早晚分服。

(2)顿服:病情紧急者,可一次顿服。

(3)隔4小时服:重病、急病者(如崩漏大出血者)可每隔4小时服药一次,以使药效持续。

(4)不拘时服:急性病、热性病和治疗咽喉疾病的药物应不拘时间,迅速服用,有的也可煎汤代茶饮。

(5)小量频服:妊娠呕吐患者或小儿患者宜小量频服。呕吐患者小量频服的原因是大量可以引发或加重呕吐症状;小儿则因其力弱而不胜大的药力。

3.服药温度:分为温服、热服和冷服。

(1)温服

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一般中药多采用温服。值得注意的是,汤剂放凉后,要温服时,最好先加热煮沸,再放温服用。

(2)热服:将煎好的汤剂趁热服下。解表药必须热服以助药力发汗。

注意:中药宜温热服用,一般不能冷服,特别是冰箱冷藏的更需要加热后服用。

4.服药期间饮食禁忌

服中药期间,宜忌生、冷、辛辣、油腻。生、冷类食物刺激胃肠,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有饮茶习惯者,服药时间要跟喝茶水间隔至少一小时以上,不可以茶水送服药物(中成药及西药等),不宜饮浓茶,不宜饮咖啡。服用含有人参、党参、太子参等滋补类中药时,不宜吃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会降低补药的效果。


本文是高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