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我是几毫米?”——你的双眼皮到底该多宽(上)
“医生!我是几毫米?”,边上的老太太缩了一下脖子,然后又缓缓的向上伸出个2cm的样子,小心的抬起头,望着那个刚咨询完双眼皮手术,走到门口又回头问话的姑娘。当然,我是知道她问的是什么?因为还要给老太太查看本职工作的重点——眼科疾病,所以我只能简短的说了一句“大概7mm吧”,然后姑娘放心的离开了。
这是我们医院眼科常有的一幕,严格意义上说,来门诊的不都是患者,还有这么一群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对医院没有什么恐惧和排斥感,挨个在诊室口探头张望,按网上收集的资料来对号入座,找自己的认为的那个医生,虽然不曾谋面或是正式的预约,有时我觉得,我们11楼对他们而言,就像是9又3/4月台一样,在3号和4号诊室之间有一个通往霍格沃茨双眼皮世界的路口,这些姑娘或者小伙子们,包括永远年轻的阿姨大叔们,就像早就知道了一切一般,穿越过麻瓜的人群,开始了他们的就诊之旅。
“我是几mm”的前世今生
不知何时起,网上民间关于双眼皮手术,有了一个“开了多宽”的问题,你想啊,双眼皮和单眼皮的区别不就在多宽吗?于是就有人在网上交流了,后来真有人拿尺子量了一下, 尺子把手术切口到睫毛的距离量了一个7mm,堪称双眼皮世界里,科学的一大步!
在这个数据化的世界里,数据总是更能说服人,当年方世玉里的雷老虎也要高喊”以Data服人!“。可以想像,术后肿着眼的妹子们,扒拉着各种网上的恢复贴,一边给自己以信心和力量,一边又是给自己带来各种担忧的假想。看着别人满意的双眼皮(其实多半是美颜过的),赶忙看看她量的是多少mm,然后自己也眯着一个眼睛量着自己,更科学一点的,会的闭着眼睛,让人拍个照片再读出那个(其实一直在变化着)的mm数,随着一层层的进化,提问变成了“你的双眼皮开得是几mm?”,最后变成简明扼要的“我是几mm?”。
“我是几mm”的真谛
起初,每次被问及以上问题,我还是很耿直的纠正语法和理解上的误区,但无奈重复就是真理,频率就是主宰,再耿直的你还是会被掰弯的。医生和提问者之间已经达成了一种默契,即使知道提问不准确,医生还是善解人意的知道你问的是啥。但这毕竟是一个麻瓜为主的世界,所以我们还是按麻瓜的逻辑来说一下,“双眼皮该多宽?设计划线的mm数怎么来的”。
铺垫了这么久,一下请一定用心观看:
———废话与正文分割线————
1.手术设计时的划线-怎么量出的mm?
手术时,医生有时会拿尺子量一下,说“嗯7mm”或者是“8mm”,这个情景其实是我前几届的哥哥姐姐辈那里开始的,我刚开始做助手的时候(10多年前的事了),老师辈的主任们都是设计划线后直接开始手术,尺子量划线高度这样的事很少发生。不知道哪天,因我们这一辈的好奇,想看看到底是划在哪个位置,两边划线是否一样,于是有人拿起了尺子......结果,事实证明,前辈们几十年的磨练,心中早已有了分寸。当然用不用尺子并不是说手术水平有很大差异,因为习惯养成了,久而久之就成了流程的一部分,所以某种意义上说,尺子并不是手上的,而是心理或习惯上的。
要强调的是:是先划好了线,再拿尺子量,而不是拿尺子量着划线!划线的位置不是量出来的,而是根据眼部结构特点确定的尺子量主要是看一下两边的弧度和切口高度是否接近对称。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会越来越理解前辈们不用尺量的原因“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完全的对称,即使你用尺子量,也会因为尺子对眼部的压力,患者闭眼的情况(完全闭眼与往下注视时测量的结果会有很大差异),双眼睑本身组织厚度的差异,眼球突出度的差异,甚至患者的紧张都会使得测量出的读数不一样,同一个眼睛的划线量2-3次,每次的读数都可能不一致。所以说,测量后的读数应该是一个两眼互为参照的相对范围,而且是不带有单位的数值。应该说:”左眼7-8,右眼7-8“这样。
2.划线位置怎么确定?
上面这张图虽然美图痕迹很明显,但还是可从大图中看到天生的双眼皮在略微往下注视时是有一条折痕的线条的,往下注视越多,折痕痕迹越不明显(右眼),其实双眼皮设计的画线位置差不多就应该在这里,这样的效果会比较自然。那么没有双眼皮的人怎么确定折痕位置呢, 小图里 除了看到歪斜的眼珠外 ,把眉毛往上提,可以看到皮肤下的眼眶的眶缘,睁大眼睛,可以看到眼睑和眶骨之间有一个凹陷,其实这里差不多就是能形成双眼皮的最高位置,所以手术前画线设计时,我会让患者向下注视以及向上注视,来确定接近先天生理条件的双眼皮画线高度(小图眼睑上方凹陷位置附近)。
以上是关于坊间流传甚广,且一直没有完全解释的,同时也在医生解答时遇到尴尬的关于“几mm”的故事。
那么大家真正要问的“到底我能开多宽”这个论题,我们下一讲要结合双眼皮形成的原理,人种特点以及眼部解剖关系来介绍。
咖啡时间,喝一杯星巴克后再打开下一讲。
本文系周一雄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周一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