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刚剑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什么是肝脏占位病变

发表者:朱刚剑 人已读

一位网友在来信中写道:我是一名50多岁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以前从没有得过肝炎,但在最近的一次体检中发现肝出现了问题,我的B超检查报告清楚地写着“肝脏占位性病变”。请问这是否就意味着是肝癌早期或是很可能发展为肝癌啊?为什么会出现肝脏占位性病变?

肝脏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专门名词,通常出现在B超、CT、磁共振检查结果中,它泛指被检查的肝脏有一个“多出来的东西”,而不涉及病因,包括肿瘤(良性或恶性的)、寄生虫、结石等不同性质疾病,并不是肝癌的代名词,通常用于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时的诊断。

肝脏占位性病变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恶性占位性病变和良性占位性病变。肝恶性占位性病变主要包括肝癌、肝肉瘤等,其中常见的是肝癌。肝癌又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肝转移性癌。

肝良性占位性病变远比恶性占位性病变少见,约占原发肝脏占位性病变的5%~10%。肝良性占位性病变从大体上可分为囊性占位和实质性占位两种类型,前者主要包括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病等,其中先天性肝囊肿(即通常称肝囊肿)较常见;后者主要包括肝血管瘤、肝细胞腺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局灶性脂肪肝炎性假瘤、肝瘤样增生等,其中以肝血管瘤最为常见。

肝血管瘤有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两种,后者居多。典型的血管瘤CT诊断有以下几个重要指标:(1)平扫低密度;(2)增强扫描早期(45~120 s)病灶边缘呈结节状高密度强化,密度与主动脉接近;(3)延迟扫描(5~15 min)造影剂进行性向心性充填。较大的血管瘤中心区域常不能完全充填,主要是由于血栓形成或纤维化所致。

肝细胞腺瘤也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服用避孕药的妇女,部分胚胎发育不良的婴幼儿也可发生。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结节性增生性病变统称为腺瘤样增生(adenomatous hyperplasia, AH)。病理特点是有或无包膜,血供较丰富,较大的肿瘤内部可以有出血,肝细胞的异形性不明显,肝细胞中间的门脉分支及胆管分支少,并缺乏窦状间隙,AFP常阴性,部分病例可以恶变成肝癌或肿瘤破裂出血而致死。治疗方面主要是停用避孕药以及手术切除病变。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网状内皮细胞、肝细胞和血管构成的良性肿物,多无包膜。约14%~44%的肿物中央可伴有星状瘢痕,其中有小动脉、小静脉和胆管。目前多认为局灶性节结性增生无恶变趋势,是局部肝细胞对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反应性增生,而非真正的肿瘤,局部切除后预后良好。

局灶性脂肪肝是脂肪肝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良性病变,是肝脏中局灶性脂肪聚积,多见于有潜在代谢性疾病的个体,如糖尿病、肥胖、酒精中毒、服用类固醇药物及过度营养有关

肝脏炎性假瘤是一种以肝脏局部非肝实质性细胞成分炎性增生形成瘤样结节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病变,多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预后良好,尚无癌变报道。

肝瘤样增生是肝脏在长期慢性损害的基础上(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发展而成的结节性增生病变,是一种瘤样病变,目前已被证实是肝细胞癌的癌前病变。

发现肝脏有占位病变后,首先要定性论断,即确定病人肝脏占位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定性论断的手段主要是检查甲胎蛋白的含量,必要时可进行多次检测,并配合肝功能化验、肝炎病毒指标检测。

甲胎蛋白是当前诊断肝细胞癌最特异的标志物。它原本是胚胎卵黄囊和肠道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为胎儿的正常血浆蛋白成分,胚胎第6周开始出现,12—16周达最高水平,出生后数周消失。当成人肝细胞恶变后又可重新获得这一功能。AFP对肝癌的诊断在各种诊断方法中专一性仅次于病理诊断。如AFP大于200µg/L持续8周,并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的AFP诊断肝癌的可靠性达98%,为目前最好的早期诊断方法,亦可作为反映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指标。因检测方法灵敏度的提高,在一部份肝炎、肝硬化及少数消化道癌如胃癌结肠癌胰腺癌等转移性肝癌,以及孕妇、新生儿及睾丸或卵巢的生殖腺胚胎癌亦可测得低浓度AFP。故AFP检测结果,必须联系临床才有诊断意义。

各种影像学检查不但可以配合定性论断,还可以进行定位论断,也就是进一步确定肝脏占位病变在肝脏上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定位诊断最常用的是CT、核磁共振扫描成像、B超,必要时可应用肝动脉血管造影,为能否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CT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CT扫描,已成为肝脏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动态增强CT扫描可显示肝脏动脉早期、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四期增强影像。肝脏占位性病变CT诊断的目的:一是定性,二是了解肝脏及腹腔内有无转移,三是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磁共振成像(MRl)虽然对软组织有较高的分辨率,但对肝脏的检查一般认为不优于CT。

B超分辩率不如肝脏CT和磁共振成像,但价格低廉,适于和甲胎蛋白结合起来开展普查工作,临床上也常在B超引导下行肝脏穿刺取肝组织活检。

肝动脉造影由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因为肝脏肿瘤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肝动脉,肝细胞癌是典型的多血管性肿瘤,造影可显示肿瘤血管的一些特征:动脉明显扩张,肿瘤区血管走型偏移或牵伸,新形成的血管畸形或扭曲,门静脉栓塞,有时血管硬化,管腔不规则呈节段状,异常的血管限定在肿瘤区内,与肿瘤实际大小相符。造影可能显示1—2cm大小的肿瘤结节,可以定位;可能发现肝内的子瘤灶。选择性肝血管造影同时用于手术前判定肝细胞癌范围并进行定向介入治疗。

其他的检测手段还有PET-CT、放射性同位素诊断等。PET-CT是将PET(功能代谢显像)和CT(解剖结构显像)两个已经成为相当成熟的技术相融合,实现了PET、CT图象的同机融合,使PET的功能显像与螺旋CT的精细结构显像两种最高档显像技术的优点融于一体,形成优势互补,一次成像即可获得PET图像,又可获得CT图像,既可准确地对病灶进行定性,又能准确定位,其诊断性能及临床实用价值更高。是当今最完美、最高档的医学影像技术,近20年来在肿瘤诊断领域最重要的发展。放射性同位素诊断:将放射性元素制成示踪剂,让其进入人体需检查的脏器中,根据示踪剂的不同和肿瘤类型的差异,同探测仪器将探测的放射性分布拍成照片,根据放射性分布来诊断肿瘤的部位和大小。这种方法对病人无创伤,特别是甲状腺、脑、肺、肝等处肿瘤诊断有帮助。

另外在定性诊断没有确定之前应定期进行复查。因为在肝癌患者中,肝癌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为22天,在22天中,肝癌的肿瘤细胞数就翻一番,因此,对于高度怀疑肝癌者,应每10-14天做1次有关肝癌方面的检查,如B超、CT、甲胎蛋白的测定等,如果不是高度怀疑也应每月捡查1次,以防漏诊、延误治疗。

肝脏恶性肿瘤的诊疗讲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要做到这一点,临床医生就必须将“定性诊断、定位诊断、定期诊断”三种诊断模式完美的应用到工作中,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本文是朱刚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9-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