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专题】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罪魁祸首——预防是关键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其中一种类型,是血管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处理不当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发生肺栓塞导致生命受到威胁。对于某些疾病,往往是能够找出诱因和根源,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恰恰也是此类疾病之一,存在一定诱因,为此作为血管外科医生,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义不容辞的科普宣教工作,DVT的前因后果,患者有必要清晰了解,对预防DVT新发或者复发都是极其关键的。
DVT的出现,离不开三大因素,专业术语称为: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流缓慢或形成湍流),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因此,只要存在这三大因素中至少一个以上的情况,则容易产生DVT甚至其他静脉血栓栓塞症。
首先谈谈血流动力学改变,静脉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包括静脉血流瘀滞,血流缓慢,或者形成湍流;而人体静脉尤其是下肢深静脉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恰恰容易造成上述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下肢深静脉存在特殊的结构——静脉瓣膜,另外由于静脉系统不同于动脉系统,动脉系统存在心脏收缩时的动力支持,而下肢静脉系统回流因无强有力的动力支持,因此本身血流较缓慢,其回流则是通过下肢肌泵(肌肉收缩)的作用,辅助静脉瓣膜开闭促进静脉回流,同时胸廓遂呼吸起伏也一定程度帮助静脉回流,因此,如果存在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瓣膜不能完全闭合,或者下肢肌肉一直处于同一种状态,即“肌泵”无明显运作,则容易造成下肢静脉瘀滞,回流不畅,最终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因此,长期久坐,下肢缺乏运动或长期卧床病人等均可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则为下肢肌泵未能良好运作,下肢静脉瘀滞,回流缓慢。比如坐长途飞机的乘客,尤其是坐经济舱并且靠窗位置的乘客,往往坐好几个小时甚至十多个小时后就发生了深静脉血栓形成,俗称“经济舱综合征”,原因则下肢“肌泵”未能有效运作,导致静脉血液瘀滞,回流障碍,最终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
此时可通过简单的下肢活动预防DVT,如图ABC
另外,脑中风、瘫痪或偏瘫需长期卧床;手术后尤其是骨科手术后患者下肢需长期制动,或无法下床活动情况下,也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此时可通过主动或被动活动足踝部或膝关节(1),以及下肢充气加压装置(2)或压力梯度弹力袜(3)预防血栓形成,如下图
另外此因素中还包含静脉受压等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导致DVT,如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人体正常解剖结构是右侧髂总动脉斜跨过左侧髂总静脉,因此可能发生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也称May-Thurner综合征或Cockett’s 综合征造成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也是左下肢比右下肢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
血栓形成第二要素是血管内膜损伤,此类因素主要包括手术、外伤、静脉穿刺等血管性操作损伤静脉内膜,造成机体启动凝血机制,止血或修复静脉内膜,从而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对于腹部手术如妇科手术或胃肠手术等,需尽量避免损伤髂静脉,如果已经损伤,则需采用正确合适的静脉修复或重建手段,并依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抗凝避免血栓形成。另外对于需进行股静脉等深静脉穿刺的患者,需避免反复穿刺操作,同时选择合适尺寸大小的穿刺器械避免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第三要素是机体的高凝状态。此类因素可分为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原发性因素):抗凝血酶缺乏,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过多,凝血酶原20210A基因变异,蛋白C缺乏,V因子Leiden突变(活化蛋白C抵抗),纤溶酶原缺乏,异常纤溶酶原血症,蛋白S缺乏,XII因子缺乏等,或者可称为易栓症患者容易引起血栓形成,部分先天性易栓因素可通过实验室检查明确,需注意的是此类实验室检查需在使用抗凝药物前抽血检查才能得出准确结果,抗凝药物一定程度影响检验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但相当部分血栓患者排除后天因素或继发因素后,也无法找到血栓形成的原因。此外,一些疾病也可能引起DVT,如肾病综合征,Crohn病,红斑狼疮,血小板异常,血液高凝的疾病(红细胞增多症,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肿瘤,心肺功能衰竭,重症感染患者发生DVT的几率明显增高。另外,使用某些药物情况下如长期使用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可能引起机体高凝状态从而引起DVT。还有一种较常见的情况是妊娠或产后因激素水平异常引起机体高凝状态,而且随着胎儿不断增大对髂静脉和下腔静脉压迫等原因容易诱发DVT,因此对于孕妇和产妇需留意下肢肿痛症状,及早预防或发现DVT。
最后,高龄或肥胖,也是容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以,小伙伴们在关注老年人的同时,还需关注自身健康,杜绝肥胖,拒绝DVT。
本文是王斯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