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世界睡眠日“健康睡眠,远离慢病”
泉州市第三医院 睡眠科庄建华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 睡眠障碍
进入21世纪,人们的健康意识空前提高,“拥有健康才能有一切”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有关睡眠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为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即春季的第一天定为“世界睡眠日”。2017世界睡眠日的中国主题为“健康睡眠,远离慢病”。 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良好的睡眠对人体力和脑力的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睡眠与学习记忆等高级活动密切相关,睡眠期间,大脑仍旧在进行加工与整理记忆,以便长期保留。睡眠还可以恢复觉醒时神经网络系统消耗的神经递质。 医学研究表明,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偶尔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引起严重后果,使自己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慢性疾病也慢慢向你靠近。慢性睡眠对人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认知能力、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甚至导致精神异常等。无论是阿尔茨海默病还是血管性认知损害、颅脑创伤等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是其重要临床原因之一。睡眠障碍是指睡眠数量、质量、时间及节律紊乱,包括失眠、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其认知损害主要表现为延迟回忆、注意力、语言能力、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抽象能力的损害。长期出现睡眠问题导致身体素质降低和诱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有密切关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卒中的发生。
失眠是由许多原因引起的,治疗失眠的关键是找出致失眠的原因,然后对因治疗。心理因素引起失眠最常见,许多心理应激,如人际关系冲突或心理内心冲突;生活中发生重大改变(婚姻、生育); 工作繁重或事业面临重大转变;突然发生非常失望和非常害怕的事件。有种称“周日失眠”患者,因担心第二天需上班工作压力大而出现预期性焦虑致失眠。必须讲明的是,不管是正面或负面心理应激,有刺激或突然失去应激均会引起失眠。客观环境变化要求个体在睡眠期间仍需保持必要警觉性致失眠;旅行时差改变;作业休息不定时;睡眠环境变化(如换房间)也会引起失眠。 睡前过度锻炼会产生“应激效应”,增加自主神经活动,从而出现不安,增加觉醒,减少慢波睡眠。同时,久坐少锻炼等原因引起大脑缺氧也会失眠。因此,在傍晚锻炼应选择适当为宜;午夜从事强烈脑力活动;睡觉前喝大量咖啡、茶叶或抽烟;睡觉没有规律、睡在床上时间太久、白天午睡时间较长、睡前过度饮食或过度饥饿均会引起失眠。在极端状态下也会引起失眠。如光线:卧室或白天过度照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而延长睡眠潜伏期、促进觉醒、改变睡眠节律周期。噪音会增加唤醒水平。床上温度<12℃(或)>33℃、湿度过大均会产生难以入眠,温度增加24℃会增加觉醒次数。特殊姿势会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站立比坐位更易醒、坐位比卧床更难入眠。床垫舒适程度也会干扰睡眠。高空环境因缺氧呼吸困难引起失眠。卧室内空气污浊、有刺激味道、被褥过厚过重、睡眠中胸前或四肢受压力也会影响睡眠。 许多药物副作用出现失眠:降压药如利血平,降压灵、复方降压片都会有蛇根草类生物碱,使人产生情绪低沉、焦虑,以致难以入眠、早醒等病情变化。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利他林、匹莫林、苯丙胺及治疗哮喘药氨茶碱、麻黄素均会使大脑兴奋性提高致入睡困难。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左旋多巴、金刚胺使脑内多巴胺神经递质增多,形成多种睡眠障碍,抗心率失常药心得安对β受体阻滞作用,使褪黑素分泌减少,引起失眠。抗抑郁药激活五羟色胺2A受体引起失眠。精神活性物质酒精、大麻阿片、抗焦虑药精神兴奋药、致幻剂和烟草,因有中枢兴奋作用会引起失眠。长期使用安眠药,因产生耐药性或突然停药产生戒断反应引起失眠。许多中枢系统疾病都会引起失眠、焦虑症、恐惧症患者难以入眠。抑郁症表现早醒。分裂症、躁狂症整夜无眠。不宁腿综合征和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觉醒次数增多。阿尔茨海默氏病表现睡眠——醒觉周期紊乱。脑血管疾病常表现为REM睡眠行为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因病苦体验而失眠。帕金森综合征因运动障碍引起各种睡眠问题。各种头痛引起失眠也不少见。癫痫因异常放电影响睡眠。其它疾病如:亨廷顿病、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橄榄——脑桥——小脑萎缩、脊髓小脑变性和雷特综合征也会引起失眠。 躯体疾病也会引起失眠。高血压、心脏病因心绞痛或夜间发作性呼吸困难、脑供血不足、脑缺氧引起失眠;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囊泡纤维化和各种原因引起肺换气不足都可致失眠;慢性支气管炎因咳嗽、气喘引起失眠;甲亢时甲状腺素分泌增多,新成代谢旺盛,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度增强引起失眠;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特别是反流性胃食管炎,因烧灼痛会影响睡眠;肝炎、肝硬化、肝癌引起肝脏解毒功能障碍,血氨增多,影响大脑功能致睡眠障碍;低血糖大脑缺氧引起失眠;关节炎、手术疼痛、过敏性疾病、皮肤瘙痒、鼻堵塞、夜尿症、有毒物存积,致中枢功能失调而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因缺氧出现觉醒次数增多。
顽固性失眠很常见,负性条件反射原理对顽固性失眠起重要作用,对睡眠好的人,各种刺激如床、卧室、睡眠时间等可以被更好地控制,变为欲睡或产生睡眠的潜在提示。相反,对睡眠不好的人来讲,这些刺激常与挫折、唤醒和不能入睡相联系。经过几个晚上睡眠不好后,一个人可以将恐惧、担心、害怕不能睡觉与某些睡前活动和卧室环境相联系,形成条件唤醒,由于失眠涉及到疲劳、心境紊乱、社会交往不适和行为受损等第二天不良后果。这些可能预见的结局,会提醒个人前一天的睡眠是非常的糟,触发第二天对自己的睡眠形成失调的负性条件反射。时间一长,那种习得的无助感会变得根深蒂固,会使慢性失眠患者相信他们的失眠是不能控制的,也不能预测,而且主要是由外界原因所致。因此,这些负性自我念头可使患者情绪反应更加紊乱,认知更唤醒和睡眠更紊乱,形成恶性循环。也就是一到睡眠时间或进卧室就担心失眠,越想入睡就越激动,更不易入睡。治疗负性条件反射最有效方法是使用认知治疗、睡眠限制疗法和刺激控制疗法等治疗。认知治疗是通过认知重建程序,改变潜在失调的思维过程和情感反应。使患者正确认识失眠的原因,纠正患者对失眠后产生对身体和工作影响的夸大观念、改变患者对睡眠时间不现实的期望、增加患者对睡眠控制和预测性的信念。睡眠限制疗法:其治疗中心点是缩短患者呆在床上的时间,然后逐步增加睡眠时间直到达到最适宜的睡眠时间。失眠患者通常在床上睡过多的时间以补偿失去的睡眠,患者相信这样可以达到他们所需要的睡眠时间。其实这种方法睡眠效率反而降低,不但不能增加深睡眠时间,反而加重预测性焦虑,使患者更难以入眠,同时加重睡眠生物钟的紊乱。刺激控制疗法目标是重建睡眠和控制条件间的联系。通过减少醒觉状态睡在床上的时间和减少或消除干扰睡眠的活动以及调节睡眠安排来进行。当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没有睡意千万不要呆在床上。必须强调的是,对觉醒周期紊乱的顽固性失眠患者来说,重建正常觉醒周期的关键在于早晨定时起床,不在于晚上定时就寝。因为晚上定时上床,如果在20-30分钟内不能入睡,就会加重失眠患者的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负性条件反射。顽固性失眠患者白天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到睡眠和心理,晚上会带着不良情绪上床,要在入睡前保持平静的心态十分不容易。因此,患者特别应注意在白天就要调整情绪,尽量保持平和自然的心态,不要过分强调入睡前才强烈调整自己的心态。
本文是庄建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