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瑛 三甲
张瑛 主任医师
绵阳四0四医院 妇产科

国内对现代口服避孕药认知的误区

2034人已读

目前国内对现代口服避孕药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其原因主要是对口服避孕药的发展和现代口服避孕药的优点不了解。口服避孕药的有效成分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经过40多年来的发展,雌激素剂量由最早的150ug减少到20ug,新的孕激素具有高活性、低剂量、高选择性的优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第3代孕激素是去氧孕烯和孕二烯酮,所以现代避孕药有更好的安全性。本文对6个方面的认识误区进行阐述。

一、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对身体有害,应间断服用?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间断服药可减少口服避孕药的风险,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进行的口服避孕药30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口服避孕药对绝大多数的女性是有益的,除避孕效果外,还有可降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危险等非避孕益处。现代口服避孕药的雌激素剂量已经降低至20ug,孕激素的种类也已更新至第三代,因此提示第三代口服避孕药是安全的,可以长期服用。而且,副反应主要发生在开始用药的几个周期内,以后会减轻和消失。所以只要服务对象仍需要避孕,并且没有口服避孕药的禁忌证,就可以持续使用口服避孕药直到绝经,不必要的间歇会影响妇女使用药的持续性,也会增加妊娠的危险。

二、妊娠误服口服避孕药会导致新生儿生理性缺陷?

Bra cken等1990年采用荟萃分析的技术,评估在孕早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后发生先天畸形的风险,分别对先天性的心脏缺陷和肢体短小缺陷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先天性的心脏缺陷发生风险为1.06,而肢体短小缺陷的发生风险为1.04,说明孕早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同新生儿生理缺陷之间无相关性。因此,认为妊娠时误服口服避孕药不会导致新生儿生理性缺陷。

三、现代口服避孕药也需停药3~6个月后再妊娠?

Harlap等对33545名孕妇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在曾经服用过口服避孕药及停药1个月内妊娠的妇女8522人中,胎儿畸形发生率为17.2‰,而采取其他避孕措施或未采取避孕措施的妇女25023人中,胎儿的畸形发生率为15.2‰~2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说明服用现代口服避孕药,无需停药3~6个月后再妊娠。

四、服用口服避孕药会降低女性的生育能力?

口服避孕药是一种可逆的避孕方法,停药后可立即恢复排卵,不影响生育能力。研究发现,随着服用口服避孕药时间延长,内膜癌的发生率逐渐降低,且停药后这种保护作用可持续15年。同样服用口服避孕药5年可降低50%的卵巢癌发生率,停药后这种保护作用可持续10年。而内膜癌或卵巢癌均可使女性生育能力降低或丧失。此外,口服避孕药可有效地避孕、减少人工流产和防止异位妊娠、阻止下生殖道感染发展为盆腔感染。因此,口服避孕药不仅不会降低女性的生育能力,相反有可能提高女性的生育能力。

五、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肯定会导致闭经?

Fanard等研究发现不到1%的人停用口服避孕药后出现无排卵或闭经,原因可能是由于口服避孕药对下丘脑的抑制引起的。其中又有14%的无排卵和5%的闭经会自动恢复。如果这些症状超过6~12个月,可以应用性激素、克罗米酚、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治疗。因此说明,服用口服避孕药后闭经的发生率很低,而不是肯定会闭经。

六、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会增加妇科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 口服避孕药对子宫内膜和卵巢有保护作用。与未服避孕药妇女相比,服用期<4年、5~11年、>12年分别减少卵巢癌发生率30%、60%和80%。服用2年和4年分别减少子宫内膜癌发生率40%和60%,且持续至停药后。对未产妇更有保护作用。随着服用口服避孕药时间的延长,内膜癌的发生率逐渐降低,且停药后这种保护作用持续15年。另有报告表明服用避孕药5年可降低50%的卵巢癌发生率,停药后这种保护作用可持续10年。

2、宫颈癌 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妇女发病率稍有增加。服药者趋向多性伴侣和感染人乳头状病毒,且与吸烟、首次性生活年龄、性伴侣数、性行为等危险因素有关。不能直接说明与口服避孕药有关。

3、乳腺癌 口服避孕药是否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有不同的研究结果。Polly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对4575例乳腺癌病例和4682例对照者的研究结果是口服避孕药并不增加乳腺癌危险。有研究结果认为服用口服避孕药5年以上增加乳腺癌危险,但易被早期诊断,扩散较少,预后比未服口服避孕药患者好。停服10年后未明显增加危险性。危险性与服避孕药的时间长短、类型和乳腺癌家族史无关。

4.心血管病 一般认为口服避孕药对无心血管危险因子的妇女不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险,对吸烟、缺血性中风和心肌梗塞的妇女分别增加2倍和8倍,出血性中风在35岁妇女中分别增加3倍和5倍。所以>35岁且吸烟的妇女不宜口服避孕药、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危险因素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心肌梗塞。1995~1996年的WH0课题报告关于第三代口服避孕药增加静脉血栓栓塞危险问题,在1997 ~1999年,对该课题的研究设计和结果重新进行分析,大量新的研究论文发表,提出原来关于第三代口服避孕药增加静脉血栓栓塞危险的发现存在有偏差。结论是对静脉血栓栓塞危险性第二代和第三代口服避孕药之间无差别。

本文引自《中国计划生育杂志》2007年第11期总第145期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张瑛
张瑛 主任医师
绵阳四0四医院 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