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雒福东 三甲
雒福东 副主任医师
都江堰市中医医院 肛肠科

痔术后出血的预防与处理

4174人已读

出血.jpg

痔术后出血是痔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肛肠外科医生职业生涯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引起医患之间的不和谐。所以,深刻认识、学会预防和处理痔术后出血是作为一名肛肠外科医生的基本要求。今天我们就谈谈痔术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出血的两种情况

1、明显出血

出血点在肛门外者,浸染衣物,患者可感肛门部灼热不适,易于发现和及时治疗。

2、隐性出血

出血点在直肠内者,因肛门括约肌痉挛和术后填塞压迫至肛门紧闭,其出血直接流入直肠或结肠,故出血不能或不易被发现。

初始因出血量少时,患者可无任何感觉,但随出血量增加,患者可感下腹胀满不适,欲大便或感肛门部灼热,当不能控制便欲而大便时,肠腔内积血迅速排出,血液多呈暗红色并有血块。此时因大量积血迅速排出,患者可觉心慌、头晕眼花、汗出、四肢无力,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对此类出血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肠鸣是否活跃,脉搏是否增快,血压是否稳定等,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隐性出血一般有可能为大出血,关于大出血的定义(尚未有统一标准),西安马应龙肛肠医院陈文平主任近日(2017-04-08)在小范围内做了关于肛肠科大出血如何量化的调查(如下图),我觉得可供参考

IMG_0682.png

更多的同行倾向于出血大于400ml, 应引起重视,并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处理。

☆出血的原因

临床一般分为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两种。

1.原发性出血:术后24小时内发生的出血。

(1)术中内痔结扎线未结扎紧,发生松脱,或由于切除痔核时,结扎的残端留的过少,结扎线滑脱所致。

(2)切口超过齿线,因直肠粘膜下血管丰富,而导致出血。

(3)手术中对出血的小血管未及时处理,术毕创面压迫不紧。

(4)内痔结扎时,结扎手法粗暴,撕脱痔核粘膜而又未能彻底止血。或活动性出血点未缝扎处理。

(5)术后当日排便,致结扎线滑脱或创面撕裂。

2.继发性出血:术后24小时后发生的出血。

(1)内痔在脱落期间,因患者剧烈活动或大便干结临厕努挣致创面损伤而引起出血。

(2)痔核坏死后,继发感染,组织较脆,血管容易破裂,此为术后继发性大出血的主要原因。

(3)因痔核内注射药物浓度过高、剂量过大、部位过深,损伤肌层血管,引起出血。

(4)全身性疾病:某些血液病如血液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门脉高压症、免疫性疾病造成出凝血机制障碍等术前未积极治疗。

★ 出血的预防

1.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特别是有关止凝血功能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

2.操作要熟练,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外痔剥离不能超过齿线,内痔注射不能过深;对搏动明显的母痔动脉,应做基底结扎,对创面搏动性出血,应立即缝扎止血。

3.术后肛门内放置填塞物,塔形纱布压迫创面并以胶布固定,平卧休息,减轻腹压。

4.术后应避免过度活动,尤其应在内痔脱落期(术后7~14天)避免剧烈活动,负重。在此期间,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做肛门镜检查及指检。

5.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粪便干燥而临厕努挣损伤创面所致出血。

☆出血的处理

1、少量渗血,可更换敷料后重新加压包扎,或局部使用明胶海绵、凝血酶、肾上腺素纱条等压迫,同时嘱患者卧床休息。

2、严重渗血,或者搏动性出血:需及时实施止血术。对直肠内大量出血者,手术同时需建立液体通道,避免因肠腔内积血迅速排出,出现休克而难以实施抢救。

3、上述两种出血都可以局部止血配合全身治疗,如静脉应用止血药,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等。

➥直肠内出血止血的技巧:


1、在麻醉状态下,肛门松弛后放入大号喇叭状肛门镜,先清除积血,寻找出血点,用可吸收线在出血点的上缘正常粘膜上作8字缝扎。

2、如出血较多,患者血压下降,血管回缩,找不到出血点者,为预防再次出血,应对可能会发生出血的创面上缘作缝合结扎。缝扎后取出肛门镜,等待10分钟后再次放入观察有无继续出血。

3、痔核结扎区有时不完全坏死脱落处的渗血最好重新做缝扎处理。有时粘膜较脆嫩或糜烂,会出现越缝越出的现象,这时可在出血点上端粘膜稍完整处做深度缝扎,同时手法要轻柔。若无搏动性出血,可局部应用止血药外敷同时压迫观察。

总之,每个肛肠外科医生对痔术后出血都有自己的处理经验,但总归做好术前准备,熟练手术操作,积极预防才是正道。

都江堰市中医医院肛肠科

专业 专注 专心

雒福东
雒福东 副主任医师
都江堰市中医医院 肛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