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齿大部分或全部缺失的修复方法
《红楼梦》里贾母见了刘姥姥,第一句话便问:“牙齿可好?”,足于说明牙齿的重要。可惜年轻时不重视或没有条件,上了年纪的父母们可能牙齿已经所剩无几,真的“老掉牙”了,有的装了简单的义齿,有的勉强使用不合适的义齿,甚至无装义齿,“咬不动咬不烂”,除了无法享受美食、生活质量不高,甚至营养不足、胃负担过重、影响健康。以前有牙没东西吃,现在有东西没牙吃。很多人有爱心、孝心,给父母送吃的、送穿的、陪伴旅游等,其实“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更贴心的是从“齿”爱父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第三副牙齿(种牙)让儿女们有机会给父母一口好牙。
经常有儿女带年老的父母来镶牙、种牙,他们来自各地,包括省外、国外。有一位揭西县老伯,86岁生日时儿女们商量不办生日酒席,而是送他到广州住下来修复牙齿。我团队在他余留的牙根插入铸造桩充当“桥墩”,做了全口烤瓷固定义齿(下图1、2、3),很好地使用了6年。92岁时又重新更换一副新义齿,笑眯眯走出诊室。
图1:人老,剩下牙根了
图2:修复前
图3:烤瓷固定义齿修复后
最近,一个来自湖南年过半百、中风后行走不便的女士来要求镶牙。她7年前曾经在我团队做过磁性附着体义齿(即其下颌余留3个牙根,在牙根里和义齿上装了3对磁铁,依靠磁铁吸力保持义齿不松动,但需要餐后取下清洗),现在需要更换,但她说当地不会做,她在美国的女儿出资请亲戚开车陪她到广州住了两周重新更换了磁性附着体义齿。(图4、5、6、7)
图4:下颌余留3个牙根
图5:3个牙根里粘接固定的衔铁
图6:义齿基托(底部)装3个磁铁
图7:戴在口里的磁性义齿(磁铁吸附衔铁)
那么,老年人牙齿全部缺失后有什么修复方法?下面做一个简单介绍。
全部牙齿缺失后只剩下牙槽骨(牙床),专业词叫“无牙颌”。全国约有300万无牙颌,随着社会老龄化,无牙颌人群还在增加。全部牙齿缺失后简单、经济的修复方法是做“全口义齿”(下图8、9、10),
图8:全口牙缺失(无牙颌)
图9:全口义齿
图10:戴进口里的全口义齿
全口义齿依靠假牙的基托(基板)紧贴牙床获得固位力和支持力,餐后需要取下来清洗。对牙槽骨较丰满的无牙颌,全口义齿尽管有较大块的基托,有异物感,但固位力和支持力还不会太差,习惯后假牙不容易松动、咀嚼效率还不错。但是对于牙槽骨萎缩、严重萎缩的无牙颌,全口义齿不稳固、松动、容易掉下来,咀嚼功能很差,只能吃“较烂”的食物。这类老人常常找不同牙医做过多副假牙,但效果都不好。
对于有经济条件的无牙颌老人,尤其是牙槽骨萎缩的,做种植义齿能大大提高舒适度、固位力和支持力、显著提高咀嚼功能。
无牙颌做种植义齿分两种:固定种植义齿(不需要取下清洗)和种植覆盖义齿(需要取下来清洗)。第一种“固定种植义齿”适合牙槽骨较多、单颌(上颌或下颌)需要种植至少4个以上种植体(一般6个-8个),然后做12-14个连在一起的牙齿,美观、舒适、非常有力,咀嚼功能与天然牙类似,不需要取下清洗(下图11、12、13、14、15),但费用较大。
图11:下颌全部牙缺失(无牙颌)
图12:下颌骨植入4个种植体
图13:下颌种植固定义齿(义齿固位孔、固位螺丝)
图14:已锁于种植体上的义齿,固位孔已封闭
图15:X线照片示骨内4个种植体
如果牙槽骨不足够或经济条件欠佳,可以选择第二种“种植覆盖义齿”。一般只在牙床前部种植2个种植体,通过配套的一对“固位装置”使义齿与种植体连接,获得固位力(不容易松动)和支持力(咀嚼力),显著改善义齿功能,但需要餐后取下清洗。这是我院退休教授,男、75岁,下颌无牙颌、牙槽骨严重萎缩,原来的下颌全口义齿松动、咀嚼困难,放弃多年爱好---吹笛子。做了种植覆盖义齿后重新吹起了笛子(下图16、17、18、19、20)。
图16:下颌牙齿全部缺失(无牙颌)
图17:X线照片示骨内2个种植体
图18:连接种植体的固位装置(阳极)
图19:义齿基托(底部)的固位装置(阴极)
图20:戴在口里的种植覆盖义齿(固位装置的阴阳极结合)
牙齿全部缺失后的无牙颌要么做全口活动义齿,但效果欠佳;要么种植义齿,效果好但费用较贵,而且还有部分老人因为身体原因不适合种植牙。所以如果仍存留几个牙那怕是已有一定松动的牙或者牙根,不要轻易拔除,及时处理的话,有可能对镶牙十分有帮助。我们采用精密义齿技术(套筒冠义齿、磁性附着体义齿等),既能使余留牙给义齿提供固位力(不松动)和一定的支持力,提高咀嚼功能,又能使余留牙获得保护,可以保留更长时间。而且与种牙比较,治疗周期较短、费用也没那么高。但目前大部分人使用简单的活动义齿(费用低),设置在余留牙上的卡环(金属钩子)容易导致牙齿松动,最后全部脱落。即使没有条件做精密义齿和种植义齿,也需要在当地找好一些的医生做设计合理、制作规范的简单义齿,并定期维护或更换。
叶教授在广州电视台《健康100分》节目上做“镶牙好还是种牙好?”讲座
本文是叶剑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