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学林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谈“狼”不必色变——狼疮性肾炎5-抗体

发表者:贺学林 人已读

那么多检查,我怎么知道啥是啥?

今天主要谈谈狼疮的常用检查,主要是自身抗体检查:自身抗体是指体内出现了对抗自身体内细胞的免疫球蛋白。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出现的自身抗体可能针对体内任一细胞。也因为如此,SLE 可能会出现狼疮性肾脏损害,也可能出现狼疮性脑病,或出现狼疮性肺炎。也有可能出现各种血细胞损害,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这也是“系统性”的主要原因。

体内出现自身抗体就意味着: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因此,监测自身抗体水平:可以判断疾病的活动性程度,可以预测疾病的预后。这也是为什么医生老是让患者定期检查这个抗体、那个抗体的原因。

狼疮性肾炎相关的自身抗体有:抗核抗体,是指抗细胞核核酸和核蛋白的抗体;抗细胞胞浆成分抗体,如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抗细胞膜成分抗体,如抗心磷脂抗体;抗细胞外抗原的抗体,如类风湿因子。

抗核抗体包括:抗核抗体 (ANA),双链DNA(ds-DNA,ssDNA),可溶性核蛋白抗体(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 ENA),核小体抗体(Nucleolus)抗体,抗组蛋白(Histone) 抗体。抗核抗体是诊断SLE 的主要指标,对于诊断狼疮性肾炎具有重要意义。

抗核抗体指标多少应考虑SLE?如抗核抗体(ANA)大于 1:320,应考虑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当抗核抗体> 1:160,如血常规检查,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血色素下降,或出现关节疼痛等情况,应考虑 SLE 造成了血液学异常改变及骨关节病变。如抗核抗体(ANA)大于1:160,但不伴其他症状及阳性的检查结果,则应高度关注、定期复查。

双链DNA (ds-DNA)、SM 抗体:抗双链-DNA 、以及Sm 抗体是诊断狼疮性肾炎,以及狼疮性肾炎活动的主要指标。如果抗双链-DNA 及/或 Sm 抗体阳性,伴有蛋白尿、血尿,可以确定存在狼疮性肾炎。

活动性狼疮组蛋白抗体会增高吗?系统性红斑狼疮 50% 组蛋白抗体阳性;而活动性狼疮90.2% 组蛋白阳性。组蛋白抗体阳性也见于其他结缔组织病(23-30%)。药物会引起组蛋白抗体阳性。服用异烟肼 长于 12个月以上,53% 也会出现组蛋白阳性。服用苯妥英钠大于6个月,18% 组蛋白阳性。

如何判断是药物引发组蛋白抗体而不是狼疮活动?如果你在服用异烟肼或苯妥英钠,血液检测出现组蛋白抗体,是药物所致还是狼疮活动?评判的方法是:如果仅仅出现抗组蛋白抗体而不伴有其他抗核抗体(抗ss-DNA抗体除外)时,应考虑药物引起而非狼疮活动。

RNP 增高与SLE 的什么症状有关?nRNP抗原是含尿嘧啶的核糖核蛋白,主要存在于核内。多种结缔组织病会出现nRNP抗体阳性,与雷诺现象、腊肠指、肌炎、指硬化等症状有关。rRNP抗原是存在于胞浆内的磷酸蛋白。rRNP抗体在有精神神经症状的SLE阳性率较高。

血清补体C3、C4降低是什么问题?血清补体 C3、C4 是诊断 SLE、判断 SLE 是否活动的重要指标。如果血清 C3、C4 低于正常值,称为:低补体血症。如果确诊为SLE, C3、C4降低,提示狼疮活动。在治疗过程中,如果血清C3、C4降低未能改善,既提示SLE未能缓解。

血心磷脂抗体是一种什么抗体?心磷脂抗体是与血栓有关的抗体。如果心磷脂抗体检测阳性,就会引起血小板消耗性减少、血栓形成。在女性会出现反复自发性流产,称为:抗磷脂综合征。SLE病人如果心磷脂抗体阳性,易于继发血栓,继发抗磷脂综合征。因而呼吁,狼疮性肾炎病人应定期检查心磷脂抗体,以预防SLE 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预防重要脏器血栓性合并症。

冷球蛋白是一种什么蛋白?这是一种免疫球蛋白,遇热溶解,遇冷沉淀,故为冷球蛋白。一些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血液中可能存在冷球蛋白。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疾病也可以检测出这种蛋白。如果血液检测,发现了这种遇冷沉淀的蛋白,称为冷球蛋白血症。一旦出现冷球蛋白血症,狼疮性肾炎的病人就容易出现低补体血症,可能会导致狼疮性肾炎难以缓解,易于复发。甚至易于出现雷诺氏症,易于发生血栓。

狼疮性肾炎还应该进行什么检查呢?出现SLE 症状时,应同时进行血生化、双肾B超、心超、胸片等全面检查,以确定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的范围及程度,确定是否已经引起狼疮性肺炎、狼疮性多浆膜腔积液、血液系统损害、肝损害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做肾活检,明确肾脏的病理类型,确定治疗方案,判断病情及预后。

“宁白衣满尘,愿天下无病;期良相治国,求仁术济民”。欢迎关注贺学林大夫的微信公众号:贺博Hobo,搜索微信号Hobohexuelin,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即可关注:

blob.png

本文是贺学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