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岩松 三甲
张岩松 主任医师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聊聊便血

1762人已读

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便血,顾名思义就是大便带血,医学上将肉眼能见到的便中带血称为显性便血,肉眼见不到的则称为大便潜血。便血可能是消化道癌症的一个征象,有时还是早期癌的唯一的征象。

1、看得见的:黑便

除滴在大便表面的血液之外,便血最常见的形式是黑便。消化道出血后,流出的血液在食管、胃至肠道内分解出铁,与细菌产生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而呈黑色。当出血量在50~70毫升(一小茶杯)以上时就可出现黑便;而大便黑亮像铺马路用的那种柏油时,说明出血量在100~500毫升(一碗至一瓶)左右。如果连续3~4天解柏油样大便,说明出血量可能达到1000毫升以上,即血液总量的1/4左右,病人也许开始出现休克了,需要立即送医院急诊。

2、看不见的:潜血

潜血是失血量过小或血液已被分解而无法肉眼辨别的便血,必须通过“大便潜血实验”才能发现,但潜血不代表出血量少,一些上消化道(比如胃、胆道)大出血的病人,虽然出血量很多,但血液在从食道到肛门这个长途旅程中已经被消化液分解成各种碎片了,只有通过潜血实验才能找到它的蛛丝马迹。

注意!

一般来说,1天的消化道出血量在5毫升(一试管)以上,潜血即可呈阳性,而大便颜色可毫无改变。

需要提醒的是,潜血实验弱阳性(检验单上一个“+”),并不一定是便血,饮食中的动物肉(主要是红肉)、血(肉、血中的铁同样可以在人体肠道内形成黑色的硫化铁)或服用含铁的药物,也可以造成潜血的假象。

此外这些食物或药物服用过多时,还有可能造成“假黑便”,多呈暗灰、暗黑色,不会伴发其他任何不适症状。

便血来源“三段式”

便血往往只是消化道出血,特别是下消化道(自小肠上段至肛门)出血的表现,便血的背后还隐藏着某种疾病的“真凶”,在我们的下消化道中,这些“真凶”一般都是分三段出没的。

1、肛门段

首先被列入的就是肛门疾病“团伙”,因为它们是便血最常见的惯犯。其中又数痔疮“犯罪”频率最高。痔疮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俗话有云“十男十痔、十女九痔”,痔疮常引起大便表面和卫生纸上小量鲜红色血液,这种出血一般由于硬的大便勉强通过肛门,损伤痔疮充血的小静脉所致,出血量不多,往往只有几滴,以不痛居多。

肛裂和肛瘘是肛周另外两个较常见的疾病,可出现便后小量滴血,一般都会伴有便时或便后较剧烈的疼痛;肛瘘还可见肛门周围有反复的流脓口,周围红肿,热痛。要强调的是,有肛门疾病时并不能排除其他原因的便血,还是需要做些检查予以排查。

2、结直肠段

结直肠就是老百姓平时说的“大肠”,是癌症高发的一个部位。结直肠癌是便血的常见病因,国外统计约占便血就诊病例的30%~50%,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除便血外,大肠癌的症状还可有下腹痛、拉肚子、便秘、大便变细、便中带鼻涕样粘液、里急后重等不适,到了晚期病人还可以出现消瘦或苍白、头晕等贫血表现。

大肠癌手术标本

肠息肉也是便血的常见原因,特别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肠息肉的出血量一般不大,常常是少量的血液附在粪便的表面,没有其他症状。肠息肉大部分在内镜下电切除即可,不用住院和手术。

结肠血管发育不良,又称结肠血管扩张,是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或慢性便血的常见原因,只是偶尔小量便血一般不用特殊处理,出血量大就需要内镜下止血治疗了。

急慢性肠炎也是便血的一个常见原因。慢性结肠炎的患者还常有拉肚子、肚子痛等不适,身体情况一般都比较差,消瘦,长期低热等,部分还可出现抑郁等精神症状。急性肠炎如痢疾、阿米巴病等,一般都是饮食不洁导致的,也可出现便血,还伴有明显的腹泻。

在老年人中,缺血性肠炎可以是血性腹泻的一个原因,该病也可见于经常服用避孕药的年轻女性。

3、小肠段

小肠可以说是人体最长的器官了,大约有4、5米长。不少便血来源于小肠,最常见的是小肠肿瘤,恶性略少于良性,约占整个肠道肿瘤的2.5%。出血常是小肠肿瘤的首发和唯一症状,老年人小肠肿瘤合并出血,要警惕恶性的可能。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张岩松
张岩松 主任医师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