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形心血管病杀手——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概述
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的栓子是血栓,其余为少见的气泡、静脉输入的药物颗粒。本病属重危症,常可发生猝死,大块PE,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积极治疗后病死率仍高达18~54%。临床易误诊、漏诊,美国报道,高达59%患者在死亡后尸检获得诊断,仅7%早期死亡患者生前获得诊断。
美国每年约有65万~70万新发患者,是第三位常见的引起猝死的心血管疾病,且发病率每10年增加1倍。最近几年不少医院接诊的肺栓塞患者比过去明显增多。患者的增加可能是患病率的升高,但更可能是对肺栓塞的诊断意识和水平提高所致。
肺栓栓塞高危人群
有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制动/长期卧床,创伤或骨折(尤其是髋骨骨折、脊髓损伤),手术后(尤其是胸腹盆腔、下肢骨科手术),植入人工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人工膝关节置换),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血液黏滞度增高,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心静脉插管,急性心肌梗死,高龄,肥胖,心力衰竭等患者易发生肺栓塞。
遗传因素:40岁以下多见,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有家族倾向者,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S缺乏、蛋白C缺乏、抗凝血酶缺乏、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也易发生肺栓塞。
肺动脉栓塞的症状
(1)呼吸困难
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症状,约占84%~90%,尤以活动后明显,常于大便后或上楼梯时出现,静息时缓解。有时患者自诉活动时“憋闷”,需与心绞痛相区别,这常是正确诊断或误诊的起点。呼吸困难有时很快消失,数天或数月后可重复发生,系肺栓塞复发所致,应予重视。呼吸困难可轻可重,特别要重视轻度呼吸困难者。
(2)胸痛
约占70%,突然发生,多与呼吸有关,咳嗽时加重。较大的栓子可引起剧烈的挤压痛,位于胸骨后,难以耐受,向肩和胸部放射,酷似心绞痛发作,约占4%。胸痛除需与冠心病心绞痛鉴别外,也需与夹层动脉瘤相鉴别。
(3)咯血
是提示肺梗死的症状,多在梗死后24小时内发生,量不多,色鲜红,数天后可变成暗红色,发生率约占30%。
虽然近90%的肺栓塞患者可能有呼吸困难,但出现典型的疼痛、呼吸困难和咯血,即所谓“肺梗死三联征”者仅占全部患者的不足1/3。
(4)惊恐
发生率约为55%,原因不清,可能与胸痛或低氧血症有关。忧虑和呼吸困难不要轻易诊断为神经官能症。
(5)咳嗽
约占37%,多为干咳,或有少量白痰,也可伴有喘息,发生率约9%。
(6)晕厥
约占13%,较小的肺栓塞虽也可因一时性脑循环障碍引起头晕,但晕厥的最主要原因是由大块肺栓塞(堵塞血管在50%以上)所引起的脑供血不足。这也可能是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唯一或最早的症状,应引起重视,多数伴有低血压、右心衰竭和低氧血症。
(7)腹痛
肺栓塞有时有腹痛发作,可能与膈肌受刺激或肠缺血有关。
心电图
70%以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表现为心电图异常,但无特异性。约50%的患者表现为ST-T改变,经典的SⅠQⅢTⅢ仅在10%的急性肺动脉栓塞中出现。心电图无异常仅说明肺动脉栓塞可能性小,但不能排除肺动脉栓塞。
(8)胸部X线片
肺动脉栓塞多在发病后12~36小时或数天内出现X线改变。80%的肺动脉栓塞患者胸片有异常,最典型的征象为横膈上方外周楔型致密影,但较少见。尽管这些改变不能作为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标准,但仍有助于与肺动脉栓塞症状相似的其他心肺疾病鉴别诊断。
(9)D-二聚体检测
作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筛选试验已得到公认。
(10)心脏超声
心脏超声发现右室扩大,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右心功能不全表现,需怀疑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增强CT
肺动脉增强CT(CTPA)可发现肺动脉主干或左右肺动脉分支内血栓充盈缺损,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重要检查。
肺动脉造影
为目前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直接征象为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或完全阻断,间接征象为造影剂流动缓慢,局部低灌注,静脉回流延迟等。若缺乏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不能诊断肺动脉栓塞。通常认为所有非侵入性检查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可选择肺动脉造影。
其他
还可以做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
肺动脉栓塞的治疗预后
一旦确诊肺动脉栓塞,治疗除对症、支持疗法外,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做复苏抢救,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疼痛剧烈者给予吗啡或度冷丁注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早期给予溶栓治疗,但对近期做过外科手术、分娩、严重创伤、头颅内出血者或有溃疡出血和过敏性疾病者禁用。血流动力学稳定者,给预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斑等药物抗凝。
本文是张坡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