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荨麻疹
什么是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荨麻疹是怎么引起的?
常见病因如下:
1、食物:主要包括动物性蛋白(如鱼虾、蟹贝、肉类、牛奶和蛋类等)、植物(如蕈类、草莓、番茄和葱蒜等)以及某些食物添加剂(如水杨酸盐、柠檬黄、亚硫酸盐等),这些物质中有的可作为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有的则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2、药物:许多药物可通过引起机体超敏反应而导致本病(常见的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磺胺和呋喃唑酮等),而有些药物则作为组胺释放物(如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奎宁、肼苯达嗪、阿托品、毛果芸香碱、罂粟碱和多黏菌素B等);
3、感染: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柯萨奇病毒感染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疟原虫、血吸虫、蛲虫、丝虫和溶组织阿米巴等);
4、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
5、动物及植物因素:如动物皮毛、昆虫毒素、蛇毒、海蜇毒素、荨麻及花粉等;
6、精神因素:精神紧张可通过引起乙酰胆碱释放而致病;
7、内脏和全身性疾病: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
8、其它因素:吸入物(如屋尘、气雾剂、易挥发的化学物品)、妊娠或月经周期均可引发本病。
临床表现
1、急性荨麻疹
急性起病的红斑、风团,皮损速起速消,一般持续不超过24小时,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发皮损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胸闷、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胃肠黏膜受累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感染引起者可出现寒战、高热、脉速等全身中毒症状。

2、慢性荨麻疹
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者。患者全身症状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偶可急性发作,表现类似急性荨麻疹。
3、特殊类型荨麻疹
a.皮肤划痕症: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瘙痒,不久可自行消退。可单独发生或与荨麻疹伴发。

b.寒冷性荨麻疹:一种为家族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较罕见,出生后不久或早年发病,皮损终身反复出现;另一种为获得性,较常见,表现为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产生风团或斑块状水肿;


c.胆碱能性荨麻疹:多见于青年;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乙醇饮料后,躯体深部温度上升,促使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病;表现为受刺激后数分钟出现风团,直径为2~3mm,周围有红晕,常散发于躯干上部和上肢,互不融合,自觉剧痒,有时仅有剧痒而无皮损,可于0.5~1小时内消退;

d.日光性荨麻疹:较少见,日光照射后数分钟在暴露部位出现荨麻疹,1小时内消失;
e.压力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皮肤划痕症相似,站立、步行、穿紧身衣及长期坐在硬物体上可诱发本病。常见于足底部和长期卧床患者的臀部;表现为皮肤受压2~6小时后局部发生瘙痒性、烧灼样或疼痛性深部水肿,一般持续8~12小时;
f.其它:热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水源性荨麻疹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发生及消退迅速的风团,消退后不留痕迹等临床特点,本病不难诊断。但多数患者的病因诊断较为困难,应详细询问病史、生活史及生活环境的变化等,必要时行相关检查:如过敏原检测、血常规、胃幽门螺杆菌检查、自身免疫相关检查等。本病应与丘疹性荨麻疹、荨麻疹性血管炎等进行鉴别;伴腹痛、腹泻者,应与急腹症及胃肠炎等进行鉴别;伴高热和中毒症状者,应考虑合并严重感染。
治疗
治疗原则首先应去除病因,然后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出现严重腹痛、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休克等危机生命的征兆者不能延误,应及时至医院就诊以得到及时救治。
本文是李贤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