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该如何治疗?
后纵韧带骨化是指因脊柱的后纵韧带发生了异位骨化。它好发于颈椎,胸椎、腰椎相对少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多见于日本,但该病在我国和其它亚洲国家并不少见。骨化的后纵韧带突向椎管,可产生脊髓和神经根压迫,易引起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X 线、CT、MRI 等影像学所见,常可作出明确诊断。但是,有 2 点需要特别注意:(1)后纵韧带骨化并不一定都有临床症状,甚至有些病人影像学上出现严重的后纵韧带骨化,但并没有或仅轻微临床症状。同样,在某些多节段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灶中,不是每个节段都引起神经压迫症状;(2)后纵韧带骨化有时并存黄韧带骨化,椎管容积明显变小,脊髓受压严重,若同时累及到胸、腰椎,则病情将更为复杂、严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该如何治疗呢?
1.保守治疗
适应症:无临床症状,症状轻微,或症状明显但经休息后能得到缓解者;神经根、脊髓轻微受压,骨化灶至椎管占位小于30%;年龄较大、有器质性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耐受手术者。
治疗方法:观察,休息,颈托固定,消炎镇痛,营养神经等
需要注意的是,后纵韧带骨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病理过程。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避免外伤,定期复查,一旦发现脊髓压迫明显、神经损害症状加重,应积极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适应症:神经损害症状严重,骨化灶明显,椎管矢状径小于12毫米;症状和体征进行性加重,保守治疗无效;影像学上骨化灶十分明显,此时颈椎管已极度狭窄,轻微外伤即可引起脊髓损伤者。
手术方法:分为颈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目的是解除骨化的后纵韧带对脊髓的压迫,扩大椎管。前路手术指征:少于3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骨化灶厚度小于5毫米,椎管狭窄率小于45%。后路手术指征: 3个以上节段的连续型或混合型后纵韧带骨化症;后纵韧带骨化灶累及颈1~2者或累及颈胸交界区;后纵韧带骨化伴发急性颈脊髓损伤等。
本文是钟招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