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融合 助力综合救治能力提升
------重庆市中医院普通外科开展胆总管结石不开刀“微创化”诊疗纪实
【典型案例回顾】
刘先生今年59岁,入院前4小时突然发生腹部剧烈疼痛,持续疼痛、不缓解,而且腰背部也有放射痛,伴有恶心、呕吐。来我院门诊体检发现腹部胀满剧烈、上腹部明显的压痛和肌紧张,也有反跳痛。在CT检查及化验后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诊断一出来,刘先生和家属都十分紧张,告诉我们他已经有3次以上的类似情况,但之前没有明确发生“急性胰腺炎”原因,这让他十分紧张,因为急性胰腺炎加重后,死亡率极高。考虑到刘先生已经发作了3次以上,且既往有胆囊切除的病史,以李广阔主任为首的治疗小组把重点放在了胆总管扩张的原因上,并认为可能是胆总管结石。但CT(图1-1/图1-2)和磁共振检查(图2-1/图2-2)未发现异常,只有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提示可疑。为此,治疗小组排除了开腹手术、腹腔镜探查等方法,选择了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的微创方案,“经口取石”,配合使用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相关药物,顺利取出了胆总管结石,解除了导致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的原因。微创、快速、高效,让刘先生非常满意,还特别作画一幅(图3),表达其满意之情。
图1-1.CT检查 | 图1-2.CT检查 |
图2-1.MRCP检查 | 图2-1.MRCP检查(可疑结石) |
图3.刘先生的绘画作品 |
【胆总管结石有哪些治疗方法?】
胆总管结石特指的是存在于胆总管内的石头,有原发性和继发性结石之分,但都可引起胆总管梗阻,导致胆汁排出障碍,患者出现黄疸及胆道感染,严重的患者可并发化脓性胆管炎,快速导致休克及死亡,其危险程度不亚于心肌梗死。如果梗阻位置在胆总管开口处,会累计胰腺,导致胆源性胰腺炎,更使病情复杂化,如认识不足,也易漏诊。此病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为多发病。
图4-1.超声引导下穿刺,建立通道(PTCD) | 图4-2.经穿刺通道置入胆道镜碎石、取石 |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类:1)经皮经肝肝内胆管入路(图4-1/图4-2)。主要针对多次开刀、可能面临巨大手术困难的病例,但前提是肝内胆管扩张充分,易于穿刺。在建立通道后用胆道镜碎石取石,也是一种微创方法,但应用面窄,受惠人群不多。2)经腹胆总管中间入路。也就是经腹壁开腹做胆总管探查取石、或者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创伤要大于前者(图5-1/图5-2)。3)经口腔胆总管乳头开口入路,主要指采用十二指肠镜进行ERCP及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是典型的经自然腔道手术(图6-1~图6-8)。ERCP取石的创伤很小,部分患者术后2小时下床活动,次日进食,术后3天内即可恢复出院。
图5-1.胆总管切开、取石 | 图5-2.T管引流术 |
图6-1.十二指肠镜到达位置 | 图6-2.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 |
图6-3.乳头括约肌切开,开放取石通道 | 图6-4.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 |
图6-5.球囊取石 | 图6-6.球囊将结石取出,留置肠腔内 |
图6-7.取石网篮取石 | 图6-8.网篮取出的结石留置肠腔内 |
由此可见,开腹或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因术后需在腹部长时间留置T管引流(3周至3个月,甚至更长),且住院时间长,造成了生活工作上的诸多不便,增加了患者痛苦。是其他方案失败后不得已的终极治疗方案。
【ERCP---微创化处治的关键技术】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英文缩写ERCP),是指将十二指肠镜经口腔插入到十二指肠降部,找到胆总管下端的开口、也就是十二指肠大乳头;从镜子的活检通道插入造影导管至乳头开口部,进而进入胆管系统,并注入造影剂后做X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的技术,业界也将上述造影过程称为诊断性ERCP(图7-1、图7-2)。由于微创器械和材料的进步,在诊断性ERCP的基础上,可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以开放通道,随后可以进行胆总管或胰管结石取石术、胆总管胰管内支架引流术、鼻胆管/鼻胰管引流术等治疗性操作。由于ERCP不用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我科一直坚持、尽可能控制在30分钟以内),并发症较外科手术少,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深受患者欢迎,是目前胆胰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也是肝胆胰外科的关键微创技术。
图7-1.ERCP操作场景示意图 | 图7-2.十二指肠镜到达的部分示意图 |
【本案ERCP微创化诊疗过程再现】
图8-1.导丝诱导造影导管进入胆总管,注射造影剂发现胆总管结石 | 图8-2.在乳头括约肌切开、开放通道后,以取石网篮取石,但结石太长,难以套入取石网内 |
图8-3.改用取石球囊取石,顺利取出结石(参见图8-7和图8-8) | 图8-4.最后置入鼻胆引流管引流胆道,防止发生胆管炎,并为出院前复核结石是否取干净,预留造影通道。 |
图8-5.切开乳头,开放取石通道 | 图8-6.取石球囊伸入胆总管,准备取石 |
图8-7.取石球囊取出结石,结石尾部尚在胆总管内,结石完整 | 图8-8.结石全部到达肠腔,取石球囊取出完整的胆总管结石 |
【本案ERCP微创化诊疗报告】规范化的报告,反映微创治疗过程
【ERCP+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特点】
1974年Kawai首先采用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此术式是通过人体的自然生理通道,用内镜器械切开二十指肠乳头,用取石网蓝及球囊取石。由于一般不需麻醉,不用开腹即可取出结石,对人体损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疗效肯定。但手术需器械设备,对施术者技术水平要求高,且受十二指肠乳头位置、形态及结石大小、数量等影响;术后有发生出血、穿孔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我院李广阔主任医师开展此技术多年,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避免了众多胆总管结石患者接受开刀手术。
【治疗性ERCP适应证及相关问题】
1、胆总管结石:①直径小于25px的结石,EST后可自然排出。②直径1-50px的结石,采用取石网篮直接取出。③大于50px的结石,经碎石网篮碎石后排出。
2、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均很高,经EST和经鼻胆管引流(ENBD)能有效地引流出感染性胆汁,迅速降低胆管压力,控制病情进展,从而达到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目的。
3、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特别对重症类型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及时行EST减压和ERBD引流胆汁,可明显降低死亡率。
4、奥迪氏括约肌痉挛或良性狭窄、慢性胰腺炎:行EST后疗效可靠。
5、手术后胆汁外瘘:胆囊切除术或胆管切开术后早期发生胆瘘,如再手术探查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行EST后置入支撑管到达瘘口近端,胆汁外漏一般能在几天内停止,胆管瘘口封闭,可以替代危险性及高的胆管再探查手术。
6、晚期壶腹周围癌的减黄:行EST后引流胆汁,缓解黄疸,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当然,ERCP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坚硬、较大的胆管结石,十二指肠镜不能取出,我们还有后备方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微创胆总管手术。1991年Phillip完成了首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 T管引流术,将腹腔镜技术用于处理胆总管结石。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先应用十二指肠镜经口将ENBD管置入胆总管,通畅引流胆汁,之后经腹腔镜手术切开胆总管取出结石,这时缝合胆总管就不需要T管引流了,因为之前置放的ENBD管能起到引流胆道的作用,避免了T管的痛苦。
十二指肠镜、电子胆道镜、腹腔镜联合的“三镜联合技术”,使胆总管结石微创处理更加安全。临床应用中,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和时机,可能有不同的结果。理想的胆总管结石微创处理的方法,应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并发症少,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率低。而合理的选择方案,依靠于专业的肝胆胰脾外科团队——重庆市中医院普通外科肝胆胰脾亚专业组。
重庆市中医院普通外科
重庆市江北区盘溪七支路6号,B栋19楼
电话:023-67095990(办)
移动电话:13908322600
个人微信号:lgk6556
本文是李广阔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