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启泉 三甲
刘启泉 主任医师
河北省中医院 脾胃病科

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之“不通则凉”

4608人已读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出现的胃凉症状多是由于肝胃气郁、湿阻中焦、胃络瘀阻、胃热炽盛导致的不通而凉,通过理气开郁、化湿和胃、化瘀通络、清胃泄热使被遏之阳气得以通达,通则不凉。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凉;不通则凉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IM)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CAG属胃癌前疾病,具有病程长,病机繁杂,难以治愈的特点,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CAG的主要症状为胃痛、胃胀、嗳气,且常常伴有胃凉。许多CAG患者因胃凉所苦,甚至有些患者以胃凉为就诊的主症。

1胃凉之义

《说文解字》言:“凉,薄也。从水京声。吕张切。”凉本义为寒,指温度低。胃凉即指患者感觉胃脘部发凉,惧怕寒冷刺激或进食生冷之物引起胃脘部胀满或疼痛不适,甚者触之胃脘部局部皮肤温度低于正常。

2胃凉之因

早在《内经》时已有了关于胃寒的记载,如《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云:“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可知,外感寒邪能引起胃凉,且常兼有胃痛。《诸病源候论·冷气候》云:“夫脏气虚,则内生寒也。”《兰室秘藏·中满腹胀》亦云:“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可知,过食生冷和脾胃久虚能致胃凉。《难经·二十二难》云:“气主煦之”。叶天士云:“湿盛则阳微”。《血证论·卷五·血瘀》云:“瘀血在此,伤荣气则寒。”《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病热甚而反觉自冷,此为病热,实非寒也。”

从以上论述可知,胃凉发生的病因除寒和虚外,气、湿、瘀、热亦可致胃凉。而历代医家多着眼于寒和虚,对因气、湿、瘀、热导致的胃凉论述较少。

3胃凉之机

胃凉病机分为虚实两端,虚证是脾胃气血亏虚,寒从内生,胃失温养所致的脾胃虚寒证。其实证一为寒邪客胃,寒伤胃阳。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导致胃阳被郁,胃失温煦;二为气机郁滞,阳郁不达,胃脘失于温煦。

而造成胃腑气机郁滞的有多种病机,《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诸郁之中,气郁为先。气郁,通常是指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木壅土郁,胃中阳气郁遏于内,不能温煦胃腑。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湿阻中焦,则中焦气机不畅,胃阳被郁,且湿邪易损伤阳气,脾胃阳气受损,胃失温煦,导致胃凉。血能载气,血行不畅,胃络瘀阻,则阳气被遏,胃失温养。《金匮要略》云:“极热伤络”,热邪内郁,损伤胃络,而胃络是传输气血之通道,胃络受伤,气血郁闭,阳气失于敷布,胃失温养,故致胃凉。

可见,肝胃气郁、湿阻中焦、胃络瘀阻、胃热炽盛均可导致胃腑气机郁滞而成胃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寒”,故寒邪客胃所致的胃凉,为“寒胜则凉”;脾胃虚寒所致的胃凉,为脾胃气血亏虚,胃失濡养所致,可谓“不荣则凉”。而气郁、湿阻、络瘀、胃热导致的胃凉,究其实质,均为胃腑气机郁滞不通,阳郁不达所致,故可概括为“不通则凉”。

CAG其病位在阳明胃腑,胃以通为顺,以降为和,其发病多为滞而不通,其病机不外气机郁滞、湿浊中阻、瘀血阻络、热毒蕴结、阴液亏虚导致胃气郁滞,气机不利,胃失和降。

由此可知,CAG患者中出现的胃凉多是由于气、湿、瘀、热所致的不通而凉。

4胃凉之治

中医内科教材胃痛篇中将胃脘部怕凉、得温痛减或喜温喜按归属为寒邪客胃或脾胃虚寒证,而治以散寒或温中,但笔者多年来通过观察大量病例,发现多数CAG患者均有胃部怕凉或进凉食后加重的症状,且多喜温喜按,甚至后背凉或全身怕冷,但详查病机,多为肝胃气郁、湿阻中焦、胃络瘀阻、胃热炽盛导致的不通而凉。

伤寒论》第28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仲景之四逆散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虽见四肢逆冷,但治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法。

胃以通为顺,故对于CAG之胃凉的治疗,应遵循“通则不凉”的原则,通过理气开郁、化湿和胃、化瘀通络、清胃泄热可使被遏之阳气得以通达,从而达到治疗胃凉的目的。

4.1理气开郁之通

尤在泾在《金匮翼》中说:“恶寒有阳虚阳郁之异,阳虚者,宜补而温之;阳郁者,宜开发上焦,以开阳明之气,丹溪所谓久病恶寒,当用解郁是也。”肝胃气郁之胃凉,多伴有胃脘痞闷、嗳气、手足不温、后背凉,脉弦等。临床常见到因长期情志不遂而出现的胃凉患者,故治疗上应以理气开郁为先。因CAG患者多病程日久,气郁日久易伤阴液,故临证时应慎用辛燥开破之药物,可用预知子、佛手、香橼、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如《本草纲目拾遗》言绿萼梅“开胃散邪,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

4.2化湿和胃之通

湿阻中焦之胃凉,多伴纳呆、便溏、身体困重等症,治当化湿和胃,以振奋脾阳。在CAG患者中,湿邪易从阳化热,可见舌苔黄厚腻,脉滑等。笔者临证喜用对药,如化湿之类常用石菖蒲配郁金,滑石配薏苡仁,以在化湿的同时兼顾清热。滑石味淡性寒,质重而滑,能渗湿清热,利窍清降。薏苡仁性寒而不伤胃,补中土而不滋腻,为清补淡渗之品,二者合用,使湿渗于下,热清于内,湿不与热合,势必孤矣。

4.3化瘀通络之通

胃络瘀阻之胃凉,可兼有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之加重,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治以化瘀通络为法,因气行则血行,故应配伍理气药物。笔者临证喜用当归、延胡索、丹参、莪术等。莪术既能破血祛瘀,又能行气止痛,且能消积散结。《萃金裘本草述录》曰:“此味能疏阳气以达于阴血,血达而气乃畅”。莪术消血中之瘀,行血中之滞,为血中气药,祛瘀行气而通达阳气,使瘀血散,胃络通,阳郁解而胃凉且能消积散结。《萃金裘本草述录》曰:“此味能疏阳气以达于阴血,血达而气乃畅”。莪术消血中之瘀,行血中之滞,为血中气药,祛瘀行气而通达阳气,使瘀血散,胃络通,阳郁解而胃凉除。

4.4清胃泄热之通

胃热炽盛之胃凉,虽见胃凉,甚或全身怕冷,但四诊相参,可见口苦,口干,口有异味,舌红苔黄腻,脉滑等热象。此时,应清胃泄热以通络。临证常用生石膏、蒲公英、黄连、白花蛇舌草。《本草新编》言:“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张锡纯谓生石膏并非大寒,而属微寒之品,通过此类寒凉药物,清胃泄热,以达到治疗胃凉的功效,此之谓“寒因寒用”。此外,无论哪种胃凉都可能伴有后背凉或全身怕冷,此时,无论“凉”之表象如何明显,都应根据患者的舌脉症,抓住病机的本质,审症求因,辨证施治。

5病案举例

王某,女,53岁,河北省高邑县人,主因“胃凉、反酸半年”于2015年7月20日来本处就诊。患者诉有多年慢性胃炎病史,半年前进食自煮的山楂水后出现胃凉、反酸,当时未引起重视,后因胃凉、反酸症状逐渐加重,遂就诊于高邑县中医医院,给予中药汤剂治疗,患者服药后未见明显效果,连续服药几次后仍未见效,且出现咽干、纳差等症。2015年7月17日患者就诊于高邑县医院,查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仍想服用中药治疗,遂至高邑县桥西医院中医科就诊,予以中药汤剂,患者服用3剂后自觉症状加重,经人介绍,于今日慕名来诊。现主症:胃凉,胃脘部如敷冰块,进食后加重,反酸,咽干,纳差,四肢怕冷,出汗,寐差,大便2次/d,排便不畅。时值小暑时节,当日气温达30℃,患者仍身穿两层秋衣,一件长袖外套,腹部围一个小棉褥子。查体:腹平软,腹部触诊皮温偏低。舌黯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查其曾用处方,多有参、芪、桂、姜之类。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凉湿热瘀阻,阳郁不达。治法:清热祛湿,理气开郁。药用:石菖蒲20g,郁金12g,生石膏20g,蒲公英20g,白茅根15g,芦根20g,香橼15g,炒枳实15g,预知子15g,延胡索15g,当归12g,焦麦芽15g,首乌藤15g,炒枣仁30g,牡蛎20g。7剂,1剂/d,水煎服。二诊:2015年7月27日,患者来诊,上身只穿一件短袖,诉胃凉、反酸均好转,劳累后多汗。前方加防风6g。7剂,煎服法同上。三诊:2015年8月3日,患者自觉胃凉明显好转,反酸缓解,四肢怕冷感减轻,余症也均有好转,效不更方,继服7剂。

6结语

胃凉既有脾胃虚寒之“不荣则凉”,又有寒邪客胃之“寒胜则凉”,此当补之、温之。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以肝胃气郁、湿阻中焦、胃络瘀阻、胃热炽盛导致的“不通则凉”则应“通之”,切不可见“凉”则投以温热之药,临床见之,此当补之、温之。

刘启泉门诊地址: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89号河北省中医院(050011)

门诊地点:河北省中医院门诊楼2楼脾胃病科八诊室

电话:0311---69065201

手机:13785209065

刘启泉简介

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名中医

河北省名中医

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专家

河北省中医胃肠病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浊毒证重点研究室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科带头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中医脾胃病学科带头人

河北省中医重点研究室——溃疡性结肠炎研究室主任

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分会理事

刘启泉
刘启泉 主任医师
河北省中医院 脾胃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