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内镜下重度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手术体会
【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重度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对31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患者鼻中隔矫正理想,症状消失,无鼻中隔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重度鼻中隔偏曲,术前仔细研究,术中在鼻内镜下个体化精细操作,有利于达到手术的微创性和功能性。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鼻内镜手术
鼻中隔偏曲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是指鼻中隔偏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多发病。重度鼻中隔偏曲常因外伤引起,鼻中隔骨折后畸形愈合、瘢痕粘连、偏曲程度严重、鼻腔重度狭窄,给手术带来了较大难度,手术易造成鼻中隔粘膜撕裂及穿孔,或因手术操作困难导致矫正不理想,术后患者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本文总结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重度鼻中隔偏曲31例,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31例中,男29例,女2例,年龄20~56岁,病史5个月~28年,全部患者一侧下鼻甲代偿性肥大,部分患者双侧下鼻甲肥大,全部患者均持续性鼻塞,伴有头痛;部分患者反复鼻出血,其中1例因鼻出血严重住院治疗鼻内镜下止血时发现鼻中隔偏曲;1例患者反复鼻腔粘连外院治疗1年无效。纳入标准:①18岁以上;②鼻中隔偏曲相关的鼻塞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③经过4周正规药物治疗,症状不缓解;④鼻中隔偏曲严重,鼻中隔最偏曲部位与鼻腔外侧壁接触或非常接近。
1.2治疗方法
1例患者因鼻腔狭窄无法表面麻醉行插管全麻,其余患者均在表面麻醉加局麻下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下鼻甲肥大者均同期行一侧或双侧下鼻甲部分切除术,7例伴有鼻窦炎患者同期行鼻窦开放术。
2.结果
本组31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术后鼻中隔基本恢复平直。随访3~12个月,本组患者均感觉鼻腔通气顺畅,头痛、鼻出血症状基本消失,无鼻中隔血肿、穿孔及外鼻畸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部分患者在短期内有结痂及鼻腔干燥,经对症处理后消失。
3.讨论
重度鼻中隔偏曲患者鼻中隔外观畸形、鼻腔重度狭窄,手术操作困难,术中易造成鼻中隔粘膜撕裂及穿孔,或矫正不理想,术后患者症状得不到明显改善。与传统手术相比,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优势已有报道{1,2},对于重度鼻中隔偏曲手术操作更具有优势。对于此类患者,术前要仔细研究患者偏曲部位、类型,设计好手术方案。术中要精细操作,手术要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手术治疗,避免操作幅度过大导致粘膜撕裂。我们总结手术技巧如下:①切口处麻药要打好,要注射到粘骨膜下,既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又可以起到间接剥离粘骨膜作用,做切口时切开粘软骨膜即可,尽量不切透软骨。如果鼻中隔向左偏曲,为减轻粘软骨膜张力,剥离粘软骨膜,切口可以垂直向鼻底延长,呈“L”形切口。切口做得顺利,手术就顺利很多。②对于偏曲较重的嵴突或棘突,由于粘膜菲薄,张力较高,如强行分离,易剥破,不要急于分离突起处的粘软骨膜,先分离周围的粘软骨膜,以缓解张力。最好先分离相对容易操作的对侧的粘软骨膜,以保证对侧粘软骨膜的完整,因为偏曲较重的嵴突或棘突处的粘软骨膜很难保证不破裂,而且在对侧完全分离后,可以将偏曲处的骨或软骨骨折,这样偏曲较重的棘或嵴就很容易分离,既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可以提高手术速度,缩短手术时间。③对于不规则的偏曲,不要等到两侧的粘膜完全分离后再切除偏曲的软骨或骨质,可采用边切除边分离的方法,一点一点进行,这样可以缓解张力,扩大手术空间,更好的看清偏曲部位粘连或错位情况,避免粘软骨膜撕裂。④对于鼻中隔软骨支架部分的偏曲,术中处理有一定难度,如切除过多会出现鼻尖及鼻梁塌陷等并发症,因此鼻尖部软骨及鼻顶软骨至少保留1cm以上,并且软骨与骨的连接要保持完整。⑤切除鼻底偏曲的骨嵴时,尽量用多关节鼻中隔骨咬骨钳,因其在咬除过程中的挤压作用,能使犁骨的滋养血管(主要源自切牙动脉)得以充分的受压、封闭,可有效地减少出血,而用骨凿凿除时血管呈完全开放状态,往往可引起较明显的出血。⑥术中切除鼻中隔软骨及筛骨垂直板,在缝合中隔切口前,尽量修直放回中隔腔粘膜撕裂处,既可以进一步防止鼻中隔穿孔,又可以增加中隔坚固性,防止术后中隔摆动。⑦对于鼻中隔偏曲并发对侧下鼻甲肥大者,我们常规行对侧下鼻甲部分切除。即使术前对侧鼻腔通气好,如果下鼻甲肥大较重,则应在鼻中隔矫正的同时切除对侧部分下鼻甲,以防止术后对侧鼻腔相应变窄而影响通气。我们遇到多例外院单纯行鼻中隔矫正术病人,术前对侧鼻腔通气良好,而未行下鼻甲手术,术后偏曲侧通气改善,而对侧出现不同程度的通气障碍。
参考文献
[1]游学俊,高起学,刘争,等.鼻内窥镜在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9):392—393.
[2]王荣光.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35(6):453--453.
本文是郭剑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