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军晖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全面了解宫颈Leep刀

发表者:邵军晖 人已读

通过宫颈癌筛查得知自己得了宫颈癌前病变,怎么办?

随着宫颈癌早期筛查的普及,广大女性增强了早期筛查的保健意识,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宫颈早期病变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那么相应的治疗方法经常会告知患者,宫颈Leep手术及宫颈冷刀锥切术在目前妇科手术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也是经常被说及的话题。

那么宫颈Leep刀及宫颈冷刀锥切术究竟有什么适应症,术后的注意事项是什么,术后如何随诊,是否会影响今后怀孕,能否顺产,这一系列问题经常摆在患者及医生面前,需要明确回答。

今天,我主要来和大家一起了解宫颈Leep刀。

一、宫颈Leep的定义

宫颈Leep刀称宫颈环形电切刀(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 Leep)最早是美国发明的,是通过环形或锥切电切刀头传导高频交流电,利用高频电流所特有的干燥脱水效应,电弧切割效应来对电极接触的宫颈组织进行快速切开。

二、宫颈Leep刀适应症

1、持续CIN1或CIN1随诊不便的患者(现称为宫颈低级别病变)

2、宫颈CIN2、CIN3者(现统称为宫颈高级别病变)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

3、宫颈尖锐湿疣

4、宫颈炎性病变,面积较大反复异常白带

5、有症状的宫颈外翻,无生育要求者

6、可疑浸润癌的术前锥切,便于选择正确手术范围

7、阴道镜不满意伴HPV阳性,且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妇女的宫颈CIN1

三、手术时间的选择

1、月经干净3-7天,期间禁止性生活

2、绝经期妇女,任何一时间

四、术前准备

1、术前查白带常规,结果正常才能施行手术

2、血常规、血凝四项、感染三项(乙肝、艾滋病、梅毒)

3、心电图

4、体温正常

五、手术切除范围

有两种模式

1、子宫颈环形锥切

主要针对于宫颈高级别病变,要求宫颈病变外0.1cm,完整整块切除宫颈病变,包括移形带及切除足够高度的宫颈管组织,切除的范围与传统的冷刀锥切的标准相同。

要求Leep:病灶外0.1-0.3cm,深度0.7cm

宫颈管最深可达1.5-2.5cm

2、宫颈移形带环切术

主要针对于宫颈低级别病变及宫颈尖锐湿疣等,主要强调切除宫颈病变所在的完整切除,宫颈管组织的高度不要求太深,主要考虑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日后的妊娠问题。

要求Leep:病灶外0.1cm,深度0.7cm

宫颈管最深可达1.5cm

六、术中注意事项

1、切除深度根据不同病变要求不一样

切除范围越大越深,创面亦越大,脱痂时易出血

2、用高频电刀环切时,要控制好电切刀的速度及角度,速度不能太快,太快出血多,太慢标本碳化影响病理上能否看清切缘标本

3、出血时可用针形电极止血,止血时创面变黄即可,如变黑,可能会导致术后脱痂出血增多。

4、如病灶面积大,可分多次进行切割,直到将整个病变组织全部切除

5、必要时如针形电极止血效果不好,可以缝扎止血

七、宫颈Leep刀的优缺点

1、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大部分可选择在门诊施行

2、大的宫颈Leep锥切术建议住院,可在静脉麻醉下进行

3、术后宫颈外观恢复更加美观,保留足够的宫颈长度,不增加术后流产率及早产率

4、因手术方式是使用电切的方式,标本的切缘形成碳化,有时会影响病理无法判断切缘是否仍有病变累及,导致术后随诊需谨慎对待。

5、如宫颈病变较大较深,完整切除病变的组织不如冷刀锥切时好掌握

八、宫颈Leep刀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因宫颈创面会分泌一些水样黄色分泌物,术后7-10天因宫颈脱痂出血,持续时间大约为7-15天左右,可能会持续到下一个月经周期,所以术后需注意避免重体力劳动

2、术后禁止性生活2-3月

3、有白带异味或阴道流血量多需随诊,少数人在脱痂期间可出现阴道大出血,需特殊处理

九、宫颈Leep刀术后多长时间妊娠

宫颈创面愈合时间一般为3个月,所以理论上在Leep刀术后3个月就可以怀孕,但大多数建议需术后6-12个月选择妊娠,最好在一年以后。

十、宫颈Leep刀术后必须要做剖宫产吗?

大部分不需要。宫颈Leep刀术后的妊娠妇女可以选择顺产,但如果是术前宫颈病变深,宫颈Leep锥切范围广,锥切高度深的孕妇,产科医生则要慎重对待,如宫口进展不顺利,则建议放宽剖宫产指征,所以在临产前患者及医生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尤其是要全面了解病情及当时宫颈锥切的范围。

十二、宫颈Leep刀的随诊

接受宫颈锥切术的CIN患者保留子宫后,即使接受密切随访,其术后发生宫颈浸润癌的风险仍是健康人群的5倍。

1、每3-6个月进行一次阴道镜和细胞学检查(HPV阳性者可联合HPV检测),随访期应为5年

2、定期随访20年。


本文是邵军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