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民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世界淋巴瘤日:专家带您了解淋巴瘤(2009年09月02日10:20搜弧健康)

发表者:王健民 人已读

全文请见http://health.sohu.com/s2009/linbaliuri/

哪些淋巴瘤患者可以做自体干细胞移植?

主持人:我们前面探讨了淋巴瘤的药物治疗,下面有请王健民教授给我们介绍一下淋巴瘤的自体干细胞移植和异体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

王健民教授:谈到干细胞移植,确实是治疗淋巴瘤非常重要的方法,要介绍移植的问题我想可能首先介绍一下“造血干细胞”。因为造血干细胞是我们身体里面所有的血细胞的种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等都是从造血干细胞来的,包括今天讨论的淋巴细胞也是从这儿来的。造血干细胞把它送到身体里面能够恢复我们所有的造血功能,这是第一个概念。

第二个问题,我们一般采用的化疗或者是放疗,这些治疗方法基本上都是没有选择性的,对正常的造血系统、肿瘤细胞以及其它组织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我们知道无论是化疗还是放疗,它对肿瘤的杀伤作用都是跟剂量呈正比的关系,剂量越大杀伤力最大,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也就更大,损伤最大的就是造血组织。将患者正常造血组织通过特殊的仪器从患者体内分几次分离出来保存起来,然后再给患者更大剂量的化疗让它对肿瘤细胞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再把拿出来的这些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来恢复其造血功能,这个就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就是在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的化疗,目的就是更加彻底地来杀伤肿瘤细胞。所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淋巴瘤非常重要的方法,因为淋巴瘤在很多情况之下其实是并不一定侵犯骨髓的组织,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很好的适应症。当然不是每个病人都需要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有一部分病人需要选择做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比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特别是复发以后的淋巴瘤。其它包括T细胞淋巴瘤等等,有不少淋巴瘤都可以选择移植来治疗。这里面有几个问题,也是需要比较早期的治疗,如果病人是一个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通常完成化疗之后一部分病人可以作为巩固治疗的手段。第二,有一部分病人复发之后再通过化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以后就可以尽快做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正确治疗非常重要。第三,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实是自体造血干细胞下的化疗。我们平常碰到有一些病人什么方法都试过了,肿瘤怎么治疗也不缩小,这个时候再做移植就有点晚。这是自体移植。

另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这种情况下,造血干细胞来自健康供体,造血干细胞肯定是干净的,不会有肿瘤细胞污染,是比较好的造血干细胞的来源。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所谓不好的地方因为是其他人来的,有免疫不相容的作用,可能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但是也可能会对我们正常的组织产生杀伤作用。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淋巴瘤里面用的相对比较少,一般用于自体移植失败的病人或者骨髓很明显侵犯高度恶性的病人,选择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比较合适。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的技术、合适供体的要求比较高一点,对于淋巴瘤来讲我们选择更多的还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主持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怎么样?

王健民教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相当安全的一个治疗,副作用直接导致病人死亡的不到5%,是相当低的比例,也就是说是相当安全的治疗手段,同时也没有异体移植带来的一些问题。当然病人还是要做适当的选择,在整个移植过程当中也需要密切注意病人的病情变化,采取必要的措施。应该说做自体移植以后,绝大部分的病人都能非常安全渡过移植阶段。移植以后可能还会有一部分病人也会复发,尽管做了大剂量的化疗,移植也不是全能的。根据我们自己做的一些病人的经验,大概长期生存率在60%—70%左右,做移植的这部分病人都是恶性程度比较高的以及经过治疗复发的病人,所以取得这样一个疗效应该说还是不错的。

主持人:是不是早期的淋巴瘤我们不建议做自体干细胞移植?

王健民教授:前面几位教授也讨论过病理诊断的问题,应该说针对不同的病理诊断的病人以及临床分期我们来选择做自体移植,对于恶性程度高的病人我们可能更早地做,而一些比较标准的危险性较低的淋巴瘤比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早期经过6—8个疗程的CHOP方案加上美罗华的治疗,这部分病人长期生存率比较高,并不一定需要早期做。即使是弥漫大B细胞的淋巴瘤也不是一个均一性的淋巴瘤,这里面也分恶性程度比较高或者恶性程度相对低一点的淋巴瘤。对于恶性程度比较高的病人可以在完成3—4个疗程化疗之后选择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巩固治疗,可能对他的长期生存更有利。不管怎么样,不同的淋巴瘤选择治疗的方法应该根据病人的情况跟医生进行详细的讨论来选择最合适于你的治疗方法。

本文是王健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