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后必读
发表者:周建松 人已读
所谓正确的服药姿势,到底是什么?根本来讲,就是要按照医生的医嘱服药、配合治疗。医学上称之为服药依从性。
服药依从性差(即患者不能按医生的医嘱坚持服药)是精神疾病复发的最主要原因,也是精神科医生和家属共同面对的主要难题之一。
因此,服药的正确姿势将大大降低疾病的复发风险,从而减少疾病的负担。
1依从性差的后果
有研究表明,服药依从性差是导致精神疾病复发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危害如下:
1. 损害患者健康
疾病的反复发作对患者本身是一种极大的损害,尤其是对大脑结构和认知功能的损害。精神疾病的每一次发作,都会给大脑造成无可复原的伤害,及时在继续坚持吃药的情况下,认知功能也很难达到以往的水平。
2. 影响治疗效果
为了达到疾病的缓解状态,药物治疗需要经过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而疾病的复发则意味着将以往的治疗归零,达到的缓解状态可能低于正常情况时的状态表现。
3. 增加经济负担
疾病复发也会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在没有医保报销的情况下,复发往往意味着换药、药物联用等,花费大量不必要的花销。
2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对疾病的认识
一方面是对疾病本身症状的认识。如抑郁症的患者应该了解自己的情绪低落、悲观的情绪是由疾病因素导致的。只有认识疾病本身,患者和家属才能接受接受「服药」的观念。正如糖尿病一样,人人都知道得了糖尿病需要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精神疾病亦如是,认识了自身不舒适的症状是由疾病带来,患者才有可能主动求医治疗。
另一方面,对于精神科的疾病,还需认识到其服药特殊性和规律性。事实上,精神疾病的病程长,需要长期服药,只有在某些疾病中,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逐渐停药。精神疾病在发病时需要药物治疗,这一点医患之间通常能达到共识,但是急性期之后仍需要药物的巩固和维持,以免疾病复发,却是许多患者和家属所「忽略」的。
家庭支持
患者的规律服药,实际上很大程度依赖于家庭的支持。一方面,患者在医院住院的时间并不长,大部分时候都在家吃药,因此家属需起到督导的作用。在患者还没形成服药习惯的时候,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如,吃完饭便该吃药了,长久以往,便也形成了习惯。
另一方面,家庭的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极其关键。尤其在中国,我们的传统文化时时强调以家庭为单位,因此家庭的支持和关怀能让患者感觉到温暖和关爱,也愿意为自己的康复付出努力。
社会支持
许多还能坚持工作的患者,由于担心同事和上司的异样眼光,因此不得已而辞掉工作,或者只能躲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吃药。
能为精神疾病的患者创建一个不评判、温暖的工作环境,将极大地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3服药的误区
1. 听信民间偏方
常常会有患者在来到精神科就诊之前,以前把民间能打听到的偏方尝试了遍,甚至平时不笃信迷信的人,为了家人也必须赌一把;有些患者和家属病急乱投医,相信在网上搜索到的无名医院,做了各种烧钱却没意义的检查,最后把钱花光了,才愿意走进正规医院的「精神科」。
2. 自行减药、停药
家属和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足,常常会导致减药和停药,尤其是见到患者的病情稍有好转,家属便迫不及待地要求其停止服药,其后果常常是复发。
通常情况下,家属和患者都是担心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实施上,药物虽然是一把双刃剑,但考虑到患者的病情,以及复发的严重后果,药物却是一个「趋利避害」的结果;另一方面,常常有家属担心药物的「依赖性」,这一点实际上是对精神科药物的误解,大部分的精神科药物并不存在依赖之说。
4提高依从性的服药姿势认识疾病
正如前文所述,认识疾病与患者服药性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方面,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病情表现,详细地讲解疾病发病时的症状表现和缓解期的表现,使其明白治疗疾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另一方面,医护人员需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服药的规律性,使其明白治疗的目的和服药周期,强调服药的定量、定期和系统性。同时也帮助其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消除服药疑虑和恐惧。
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培养患者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十分重要。
家属应做到:提醒患者按时吃药—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给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康复—主动和医生保持沟通,定期复诊—保护有自杀或伤人、伤物行为的患者。
精神科疾病不仅为个人、家庭增加了负担,同时也为全社会、甚至全球增加了经济负担。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疾病复发有莫大的关系。在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减少复发、尽快达到缓解上,除了需要他们个人的努力,还需要你我的共同参与,创建一个世界,能对他们温柔以待。
注:本文为青年心理行为研究苑约稿。欢迎个人及公众号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青年心理研究苑
专业 | 咨询 | 疏导 | 科普
本公众号由一批精神病学,心理咨询等专家,博士 等专业人员联合发起。
以为青年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精神障碍问题提 供全方位的服务。
欢迎有兴趣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我们的行列。
联系微信号:caoweishibendan
咨询投稿:qingnianyanjiu@163.com
本文是周建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7-05-25